狮山时评
首页 / 狮山时评 / 正文
【我与祖国共成长】刘杨昊: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遇见光、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我常常思考,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走出“小格局”,拥抱“大世界”?我可以为之做些什么?

2021年10月31日,还是大一新生的我初次观看校园原创话剧《牵挂》,“去支教”也成了我心中的“牵挂”。今年,是我第13次观看《牵挂》,此时我也成为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一年之后,我将满怀热忱与希望,前往那片向往的土地,“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三年前埋下的那颗种子,在我内心深处不断地生根发芽。

大一加入牵挂剧社后,我了解到更多支教背后的故事,也看到剧社的前辈们前往山区支教,不断上演着现实版《牵挂》。从城市到大山,一颗颗炽热的心不断奔赴,志愿服务精神在不断传承。暑假里,我来到了秭归县,在平睦河小学开始了一段短期支教。在支教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个孩子问我,“老师,你还会回来吗”,我想起了话剧中孩子们问张福禹:“张老师,您还会回来吗?”这一刻,我真正体会到话剧照进现实,也更加坚定了我去支教的决心。

为什么选择去支教?我也曾问过往届学长学姐。“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支持,支教地学校的硬件已经改善许多,但这里更缺的是稳定的师资队伍和创新的教育理念,脱贫过后更重要的是‘扶志’,这也是我们研究生支教团来到这里的原因。”每届支教老师接力教学一年,但牵挂不止一年。以教育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这是一项深远而意义重大的事业。它不仅关乎偏远山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更关乎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贡献教育力量,这一次,我们共同书写乡村教育振兴的新篇章。

担任经济管理学院办公室助管期间,我认识了丁洁老师,作为研究生支教团第三届志愿者的她,和我讲述了很多支教的故事。“在志愿服务队支教的日子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对‘教育即生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她的一番话也让我更加体会到,去参与支教不仅仅是一场心与心的奔赴,更是一次自我成长的宝贵历程。

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的十周年。在一个又一个支教队员的故事里,我看到二十二年来,志愿者们的泥泞足迹,留在了充满希望的山野,镌刻在广阔无垠的未来。当初支教地的学生龙海芬也考上华农,成为昔日支教老师的学妹;为民小学从最初原始的岩洞搬到了如今宽敞明亮的教学楼;从“本禹”到如今的“本禹们”;从一个小学,到黔鄂三地四校。从支教点走出第一个大学生,到50多名大学生……21支本禹志愿服务特色分队、400个本禹志愿服务小组,奔向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浇灌出一朵朵美丽的志愿之花。我对支教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支教,是爱与责任,是山区孩子和支教老师的双向奔赴。我也更加坚定了去支教的决心:以奉献之犁,深耕青春。

生于盛世,我们何其幸运;唯有盛放,方能不虚此行。我想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遇见光,追寻光,成为光,散发光。接过研究生支教团的接力棒,我将奋力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讲述者:经济管理学院本科生 刘杨昊 审核人 刘三宝)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