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鹏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强调,要锚定科技强省目标,“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科技的未来,决定共同富裕的未来;没有科技支撑,就没有共同富裕的支柱。在促进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湖北要充分发挥丰富的科教资源优势,充分彰显共同富裕的科技担当。
以科技强省增强共同富裕内源动力。推动湖北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把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建立健全具有湖北特色的全区域、全链条、全主体、全要素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体系化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和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出一批促进共同富裕的科技创新解决方案,方能保证共同富裕内源动力的持续与强劲。要强化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构建全域科技创新的新格局,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区域科技创新多点支撑,打造科技创新的共创范式、共享生态、共益形态,促进产学研深度协同合作,以优化创新布局提升区域创新能级,为共同富裕“谋篇布局”。要培育高能级战略科技力量,综合运用集约化与精细化的建设策略,构建以高水平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重大技术创新平台网络,为共同富裕“聚势赋能”。要建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推动“楚才兴鄂”,壮大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打造全球人才“栖息地”和最优人才生态,力促国家级、省级人才计划等县(市、区)全覆盖,为共同富裕“融智汇力”。
以科技兴产夯实共同富裕经济基础。产业振兴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优良的产业基础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为共同富裕夯实经济根基。科技创新是撬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新科技革命带来的往往是新产业革命。通过科技兴产,推动“三高地、两基地”建设,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提高全社会财富创造能力,方能做大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蛋糕”。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锻长板—补短板”相互结合,通过“揭榜制”“赛马制”等形式高效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关键技术产业化,助力湖北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擦亮“湖北制造”品牌的科技底色。要发挥省内重大创新平台、高新技术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自主创新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梯度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产业链领航企业,促进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加快形成若干个具有全国辐射力的骨干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优势产业集群和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要顺应第四次产业革命浪潮,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将湖北科技企业置于“双循环”之中,推动湖北企业开展全球性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流入,构建更加合理开放、优质高效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以科技富农补齐共同富裕“三农”短板。共同富裕的短板在“三农”,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也在“三农”。补齐“三农”短板,靠政策、靠投入,靠产业,归根结底还是靠科技,通过科技富农分好城乡共同富裕的“蛋糕”尤为重要。要把握新技术的群体性迸发态势,通过包容性创新促进共享发展,提升全省科技创新要素在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流动力与整合力。要以成果转化合作、技术梯度转移为抓手,引导科技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充分挖掘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开展更加广泛的区域性协同创新,特别是大别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片区的区域性协同创新,促进先富带动后富,以科技创新助力区域平衡发展。要以面向县城、乡镇、村庄的三级新型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载体,引导更多资源、资金、人才向基层倾斜、向农村覆盖,加快推进农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先进技术的扩散应用,打通城乡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要以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为根本着力点,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科技助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为目标,探索科技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加强绿色、优质、高效、安全农业技术研发,大力提升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从供给侧为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高质量科技驱动。
以科技惠民确保共同富裕感同身受。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的动力;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科技是科技惠民的最直接方式,只有提升科技创新的民生“感知度”和“获得感”,才能为“科技让生活更美好”作出真实可感的诠释。这就要求科技创新站稳人民立场,“走出实验室”,瞄准现实民生需求,有效提高创新的质量、效益和价值。要把增强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导向,适度超前谋划推进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科技项目,建立健全民生科技的长效支持机制,依靠科技解决更多民生领域的问题,强化群众关心的生命健康、交通出行、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乡村振兴、公共安全、养老安居等民生领域的科技支撑,持续拓展新技术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场景,形成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品质的技术路线和系统解决方案。要深入推动民生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提速,树立面向民生的市场需求导向、产业服务导向、成果应用导向和融合集成导向,打通民生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提升民生技术市场要素配置能力,实现民生科技成果在鄂转化的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处副研究员、校科协秘书长)
《湖北日报》 2022年09月27日 15版
原文链接: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209/27/content_192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