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侯鹏伟)历史镌刻记忆,星火永续传承。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7月8日至14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青年教师赴云南松山战役旧址、凤庆滇红博物馆开展红色教育实践。40余名青年教师与美籍教授Robert M. Larkin同行,共同追寻中美并肩抗战的烽火记忆,探访滇红报国的赤子丹心。
寻访松山战地,铭记峥嵘岁月
在松山战役旧址,青年教师团队登上松山主峰,穿越蜿蜒的战役遗址步道。战壕遗址、雕塑群方阵和庄严的纪念碑,无声诉说着这场攻坚战的惨烈。行政教工支部书记何寿鹏手抚“见证树”弹痕累累的树身感慨:“这棵历经炮火却依然挺拔的百年古树,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鲜活象征。”

在松山战役纪念碑前,青年教师合影(记者 徐行 摄)
走近中国远征军雕塑群,Robert M. Larkin教授认真了解雕塑群及其蕴含的深刻意义,向二战期间并肩作战的中国远征军及其美国盟友致敬。在雕塑群盟军方阵,Robert M. Larkin教授驻足凝视,他表示,这段历史不应被遗忘,它是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仇敌忾、并肩作战的珍贵见证。
“历史照亮未来”,Robert M. Larkin教授说:“松山战役的历史证明,美中两国并肩作战、同向同行就能战胜强大敌人。今天,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精神。”

华中农业大学美籍教授Robert M. Larkin驻足观看雕塑群盟军方阵(记者 徐行 摄)
松山战役是中国远征军滇西反攻的关键一役。松山扼守滇缅公路怒江西岸咽喉,战略地位至关重要。1942年日军侵占缅甸切断滇缅公路后,抗战物资运输受阻。1944年6月,中国远征军向松山日军坚固防线发起猛攻。历经95天浴血奋战,付出伤亡7700余人的巨大代价,终获胜利。此役打破了日军在滇西的防御体系,为收复腾冲、龙陵等地奠定基础,重开滇缅公路,开启了滇西战场全面反攻的胜利之路。期间,美军“飞虎队”航空兵提供了宝贵的空中支援和战术指导,并通过艰险的“驼峰航线”向远征军运送武器物资,有力支援了中国军民抗战。
探秘滇红史脉,赓续报国情怀
在凤庆滇红博物馆,厚重的红色茶史深深触动了教师们。1938年,为换取抗战物资,冯绍裘等爱国茶人在凤庆研制出首批滇红茶,通过茶马古道和驼峰航线运往盟国。馆内“抗战茶运”专题展区,展示了滇红茶作为“战略物资”支援前线的历史档案,以及滇红被定为“外事礼茶”的批示手稿。

青年教师在凤庆滇红展览馆前合影(记者 徐行 摄)
“一芽一叶总关情,这片茶叶里沉睡着民族的脊梁。”在听完滇红的抗战茶史后,茶学系主任郭飞副教授现场分享感悟,“老一代茶人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与我们今天攻关‘卡脖子’难题的精神一脉相承。”
据了解,滇红茶在抗战岁月中发展,出口后又换回了一大批军火、原材料、机器设备及其它物资,有力支援了抗战。因滇红与抗战结下的这份深厚情缘,滇红茶又被称为抗战之茶。
“松山战场的壮烈史诗与滇红茶园的赤诚报国,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精神丰碑。”园艺林学学院林学系新入职教师魏松表示,“这次沉浸式教育让我深切体会到,农业科技工作者既要脚踩泥土,更要心怀家国,在建设农业强国、服务国家发展的宏伟征程中下持久功夫,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崭新答卷。”
审核人: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