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马恬远 刘晓宇)7月2日至9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31名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鲁少平、马克军、马恬远三位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被誉为“全国玉米制种第一县”的张掖,开展为期7天的专业实习。同学们不再是教室里的听众,而是行走在金色田野上的探索者,用双脚丈量课本之外的现代种业图景。
田间地头,初识制种的精密与神奇
实习的第一站,同学们走进民乐县的油菜制种田。蹲在田埂边,老师教同学们辨别油菜的可育株和不育株——关键看雄蕊的长短及是否败育,这直接关系到杂交种子的纯度。基地的老师介绍,背靠祁连山、雪水滋养、干旱少病、得天独厚的气候让这里的春油菜种子不仅产量高,发芽率也特别出色。这让同学们第一次真切体会到,一粒好种子的诞生,离不开脚下这片特殊的土地和农人精心的生态规划。
走进一望无际的玉米制种田,“满天星式播种”模式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技术员详细讲解,为确保父本和母本的花期完美相遇,父本需分两批播种,母本则晚播七天左右。此外,当地强烈的光照、巨大的昼夜温差与干燥的气候,不仅大幅减少了病虫害,还让玉米花粉的活力能持续十天以上,远长于南方湿润地区。当听到老师对比说张掖的玉米制种产量能轻松达到南方的两倍甚至更高时,同学们才明白原来“因地制宜”的力量如此巨大。
科技赋能,触摸科技重塑农业的力量
在豫玉种业玉米制种基地,同学们亲自下田参与玉米抽雄的工作,体会每一颗高质量种子的得来不易。在亲本筛选基地,大规模的组合测试令同学们深深震撼,玉米单倍体制种技术的原理也让他们折服,由衷地佩服育种家的睿智及将知识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精神。在张掖市玉米种业科技创新试验示范基地,智慧农业更是触手可及——通过手机APP可以实时查看田里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数据。种工2301班的刘晓宇说:“走进田间地头,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产业,也懂得了将专业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种业直接关系到食品供应的安全与稳定,是民生之本。在张掖农科院,科研人员正努力探索农作物生长的用水下限,力求在保证收成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水资源。在民乐县马铃薯脱毒基地,同学们见识了土豆现代化生产流程。在祁连酒业葡萄种植基地,同学们深入地窖,感受葡萄酒文化的独特魅力,领悟农业与文化的紧密结合。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勾勒着农业的未来图景。
砥砺前行,共筑兴农本领
在张掖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全体师生共同回顾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感受波澜壮阔的历史。移步河西学院,我校种工专业师生与河西学院师围绕学习、生活和理想展开交流,深化了同学们对农业的认知与理解。

师生与河西学院师生交流座谈(通讯员 游长江 摄)
有一句话在张掖的行程中被反复提及: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当得知全国玉米制种面积300多万亩中,张掖一市就贡献了超过100万亩时,同学们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沉甸甸的使命感。正在田间开展调查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李武研究员,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做人要有社会责任感,作为大学生,不能偷懒。” 这句朴实无华的话,道出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赤子之心。
本次张掖实习,是植科院师生躬身实践、共绘现代农业图景的见证,在种工专业同学们心中播下了“种子的力量”的信念。他们将继续在耕读路上坚定前行,努力成长,为端稳中国饭碗、振兴民族种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核人:鲁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