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侯月爽)为深入推进“融合协同、共建共赢”发展战略,5月10日,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交流会在河南郑州举行。会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河南省科技厅等单位的90余名师生齐聚一堂,围绕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科研协作及产业服务等议题深入交流,形成广泛共识。
会议开幕式由郑州果树研究所党委书记赵红梅主持。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邓秀新教授,实验室主任徐强教授以及实验室10余名固定研究人员参会。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河南省科技厅平台基地处等单位有关负责人参会并致辞。
郑州果树研究所所长、实验室副主任曹珂在致辞中系统回顾了实验室获批以来在种质创新、资源评价、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他表示,实验室将继续发挥资源集聚和平台带动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助力区域果蔬产业转型升级。
徐强教授强调,实验室应聚焦主责主业,深化“共建、共融、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平台共用、人才共育、项目共担,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与创新协同突破。他强调,要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凝练科研方向,开展面向产业链的联合攻关,进一步提升实验室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效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王萌副处长建议,实验室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化跨学科、多机构协同合作,构建更加开放、共享、可持续的科研生态体系,提升实验室在国家科技战略中的支撑力和引领力。河南省科技厅平台基地处三级调研员郭燕表示,省科技厅将持续加大对实验室的支持力度,助力其在体制机制创新、功能拓展和国际化发展方面不断迈上新台阶,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园艺科技创新平台。
在特邀报告环节,邓秀新院士以《柑橘研究四十年——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为题,全面回顾了其团队在柑橘细胞工程体系构建、新品种创制与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历程,并结合我国南北气候区划,分享了品种筛选与布局优化策略,有效实现了柑橘产业的周年供应与效益跃升。他还重点介绍了柑橘果皮色泽形成机制的基础研究突破及其在产业中的转化应用,充分体现了“以基础研究支撑产业升级”的科研路径,勉励青年科研人员“逆境出彩、合作共赢”。
随后,刘军伟教授和郑州果树研究所宋艳红助理研究员分别围绕“桃树抗病机制研究”和“草莓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作了学术报告,展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前沿进展。
在专题研讨环节,来自共建单位的负责人及专家学者围绕“‘十五五’园艺领域发展战略”“同类树种及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基因编辑技术与产品研发”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座谈,提出了若干建设性建议,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实验室在联合课题立项、人才共育机制和平台共建模式等方面的推进路径。
徐强表示,本次学术交流会作为实验室深化协同创新机制、拓展合作共建格局的重要举措,不仅增强了成员单位之间的战略协同与技术联通,也为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未来将以实验室为核心平台,持续强化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加快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园艺科技创新体系,为我国果蔬园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
审核人:卢刚 曾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