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运动会】杨家琪:四载逐梦,这是“最后一棒”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斯涵 段佳宁)第64届运动会女子 100 米决赛现场,欢呼声与加油声如浪潮般此起彼伏。一名身姿挺拔的运动员静立在起跑线前,指尖轻触地面调整起跑姿势,均匀的呼吸里藏着四年赛场沉淀的从容 —— 她正是连续 4 年征战校运赛场、手握两项校运会纪录的杨家琪。这一次,是她大学生涯中最后一次踏上校运会的跑道,她说:“从大一第一次站上这里紧张得手心冒汗,到如今要和这片赛场告别,我只想拼尽全力。”发令枪响,她如离弦之箭般冲出,最终以亮眼成绩夺得女子 100 米冠军,为自己的校运征程画上了圆满句号。

10月24日下午,东运动场,女子100决赛,文法学院22级杨家琪同学一骑绝尘,卫冕金牌(学通社记者 夏子豪 摄)

朝夕奔跑,从赛场热爱到内心坚守

四年前的初秋,刚踏入华中农大校园的杨家琪,带着对田径最纯粹的热爱站上校运跑道。赛前的黄昏,她独自留在赛场反复打磨起跑动作,拉长的影子里藏着青涩却坚定的执着。自此,狮山校园的田径场成了她课余时光的“第二课堂”——清晨的薄雾中,她迎着微光调整呼吸;傍晚的霞光里,她伴着晚风加速冲刺。每一次起跑、每一次跨越,都让她与这片赛场的联结愈发深厚,也为四年的校运征程埋下了逐梦的种子。

回望这四年连续征战的时光,最让杨家琪难忘的是2024年中国大学生田径项群赛。赛前训练时,她的膝盖意外受伤,每动一下都伴随着钻心的疼痛。队友们围着她劝“别拼了,身体要紧”,可她望着场边早已搭好的检录台,想起无数个清晨与傍晚的训练,咬了咬牙,摇了摇头:“我想试试。”比赛时,发令枪响的瞬间,膝盖的刺痛几乎让她踉跄,但她攥紧拳头,凭着一股韧劲往前冲。每一步落地,疼痛都在加剧,可耳边队友的呐喊、场边的加油声,成了她坚持的力量。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她几乎虚脱在地。这份为热爱咬牙、为团队坚持的经历,成了她记忆里最滚烫的一笔,也让她读懂了体育精神里“不放弃”的重量。

保持纪录,亦保持训练脚步

作为两项校运会纪录的保持者,杨家琪从没有停下打磨实力的脚步。大四的日子里,毕业论文、实习规划填满了日程,系统训练变得格外奢侈,可她总能挤出碎片时间——清晨提前半小时到操场练起跑爆发力,傍晚在宿舍用弹力带强化小肌肉群力量。“我知道自己小肌肉群的力量是短板,比如踝关节、膝关节的稳定性,这些看似细微的地方,其实很影响起跑速度和途中跑的节奏。” 没有花哨的训练技巧,她就凭着这份的专注,一点点突破自己的极限,稳稳维持  着竞技状态。在 4×100 米接力项目中,作为团队里的“老队员”,杨家琪不仅是奔跑者,更是默契的串联者。“每一棒的节奏都不一样,第一棒要敢冲,第二棒要稳,第三棒要会衔接,第四棒要能顶住压力。” 她总会和队友一起分析每个人的优势——谁的起跑反应快,谁的耐力好,谁的交接棒衔接流畅,再根据这些特点调整棒次安排。训练间隙,她还常常是团队里的“气氛担当”,乐观积极的她用自己的热情与活力,让团队拧成一股绳,朝着共同的目标全力奔跑。

三年接力,手持第四棒向前

 今年的校运会,是杨家琪大学生涯与这片跑道的告别之战。她将四年校运经历比作一场漫长的接力:“前面三棒,我在摸索中成长,到了第四棒,就该全力冲刺,也该站好最后一班岗。”话语里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满是对这片赛场的眷恋,和对最后一次参赛的珍视。

面对“保持纪录”的无形期待,她坦诚压力多源于对自我的要求,“我会想,这次能不能跑得比上次更好?能不能给这四年一个像样的交代?但有压力很正常,做任何事都会有,关键是怎么把它变成动力。”压力大的时候,她有自己的“解压小技巧”:戴上耳机听听歌,让紧绷的神经暂时放松;或者翻出以前比赛的视频,看看自己曾经摔倒后爬起来的样子,再看看那些为了冲刺拼到最后一刻的镜头,从中汲取继续向前的力量。至于其他选手的表现,她从不会过分关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只要跑好自己的每一步,就够了。”

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杨家琪不仅捧起了女子100米的冠军奖杯,更为自己四年的校运征程画上了圆满的句点。从大一初登赛场时手心冒汗的紧张,到如今告别时从容坚定的身影;从大三带伤奔跑的咬牙坚持,到最后一战全力以赴的冲刺——这片跑道记下了她所有的汗水与突破,也见证了她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从懵懂到深刻的蜕变。

审核人 周治瑜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