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汤佳琦 刘小山)青年一代如何科学认知、理性应对“生”与“育”?7月21日至27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成都社会实践团在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生育力与生殖健康服务分会指导下,以“蓉城适龄生育健康与人口安全关联研究暨新型婚育文化构建实践”为主题,深入成都的医院、社区、公园等地开展实践。
溯源:权威访谈锚定科学坐标
实践首日,团队将目光投向四川省妇幼保健院。在妇幼健康学校公益课堂,队员们认真旁听了副主任护师张知翠进行讲解的“优生优育与围产期健康管理”课程。开展一场与母婴健康中心主任高岩医生的深度对话。
高岩主任清晰阐述了适龄生育的医学考量:女性24-29岁是生育的“黄金期”,此阶段生殖细胞质量佳,妊娠并发症风险相对较低。面对当前“首次生育年龄后移、高龄产妇增加”的社会趋势,高岩强调,虽然辅助生殖技术等医疗进步为生育提供了更多保障,但科学规划、做好身心准备、配合定期产检和筛查,仍是实现优生优育的关键。
实践团队成员汤佳琦采访医学专家高岩女士 (通讯员 樊嘉怡 摄)
倾听:田野调研绘制青年压力图谱
要理解当代青年的婚育困境,必须倾听广大人民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为此,团队深入开展田野调查工作。
队员们精心设计了一份涵盖生育观念、压力来源、政策认知、健康知识四大模块的调研问卷。形式上线上社群扩散与线下街头随访双轨并进,覆盖了200多个样本。在武侯区社区和天府人文艺术公园,队员们还针对不同职业背景、婚育状态的青年群体展开了深度访谈,捕捉一手信息。调研揭示了一幅复杂的青年生育压力图谱,其中经济压力被反复提及,“经济水平”被超过七成受访者视为生育的必要前提,其重要性甚至超越了生理因素。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反馈,为团队后续精准开展科普宣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着力点。
破壁:社区科普传递健康新声
如何让专业的生育健康知识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7月25日,在武侯区沙堰社区小广场,一场精心策划的线下科普活动如期举行。活动现场,整合自四川省妇幼保健院产科和四川省医学传播协会的权威科普视频在大屏幕上循环播放,内容聚焦市民高度关注的适龄生育健康知识和科学育儿理念。
实践团队成员刘小山向群众讲解专业知识(通讯员 樊嘉怡 摄)
活动期间,团队同步进行问卷采访,现场解答市民关于生育政策、孕产保健的具体疑问。这种“视频展示+现场讲解+即时互动”的三维科普模式,成功将社区广场变成了传递科学婚育知识的新课堂,让专业信息在轻松的氛围中触达人心。
思辨:辩论交锋激荡文化新潮
在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生育力和生殖健康服务分会会长向晓莉的指导下,一场以“医学定义的最佳生育年龄是否应该成为公众生育规划的核心依据”为主题的辩论会进入准备阶段。
在录制现场,正反双方围绕核心议题展开了辩论,深度剖析在当下的生育难题。正方成员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汤佳琦在参与了整场辩论赛后感叹道:“适龄生育对于孕妇及胎儿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倡导适龄生育意义重大。”反方成员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本科生刘小山在查阅资料后表示:“尽管当下生育年龄在不断后延,但是医学技术的进步为孕妇及胎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保障。”
审核人:余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