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朱迅 王小倩)探寻红岩基因、践行使命担当。7月8日至14日,华中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赴重庆暑期社会实践团来到重庆市,开展为期7天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专项实践活动。实践团深入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渣滓洞、白公馆、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等红色地标,探访数字国防军事体验中心,联动红色管家服务中心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活动,以“学习-传播-创新”三位一体模式,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淬炼红岩精神信仰,在科技与人文的交融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红色答卷。

实践团在红岩革命博物馆解密电报 (通讯员 朱迅 摄)
历史追寻:触摸红岩精神的温度
实践团首站抵达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开展抗战统一战线的重要指挥中枢,周恩来、董必武等革命先烈在此留下了波澜壮阔的足迹。南方局在渝八载,始终以“六月风荷” 的定力坚守和平民主立场,为民族独立筑牢精神堡垒。展馆内,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饱含故事的文物,引导队员们回望那段血火洗礼的岁月,感受革命家们“出淤泥而不染”的斗争智慧。
实践团队了解渣滓洞革命烈士事迹(通讯员 朱迅 摄)
随后,实践团来到渣滓洞与白公馆。潮湿的牢房、冰冷的刑具、肃穆的“11・27 大屠杀遗址”,给队员们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这些历史遗迹展现了中华民族虽身陷绝境,却永不屈服的坚强品质。
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抬头可见冯玉祥将军题写的特园“民主之家”门匾依旧闪耀。小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带队员重回毛泽东三访特园的历史场景。玻璃柜中泛黄的《参政员毛泽东在渝市之动态》电文静静摊开,记录着中共领导人在白色恐怖下的 “弥天大难”;周海婴捐赠的德国产相机,定格了沈钧儒、章伯钧等人参加全国政协筹备会议的历史瞬间。实践团成员信息学院计科2303高琪联想道:“原来红岩精神不仅是共产党人的坚守,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赴国难的精神纽带。”
实践团队在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听小讲解员讲解“民主之家”门匾的由来 (通讯员 蔡佳颖 摄)
文化传承:让红色基因在青春中绽放
如何让红岩精神突破时空界限,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实践团以创新为笔,书写青春答卷。在与九龙坡区谢家湾红色管家服务中心合作策划的“传承红色基因,书香浸润青春”读书分享会上,队员们通过角色扮演、情景问答和经典共读等形式,引导孩子们从《红岩》《闪闪的红星》中播下感恩与担当的种子,领悟希望与抗争精神。
在以创新方式带领社区青少年体验红色剧本杀的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信息学院人工智能2301陈浩、大数据2302刘浩毅化身DM(主持人),融入江姐、成岗等英雄事迹,让孩子们化身地下党员,在破解谜题中体味信仰抉择。此外,实践团队结合调研与实际需求,将红岩英烈事迹转化为可交互的沉浸式剧情,开发出包含角色设定、线索逻辑、历史知识库等模块的红色主题剧本杀数字平台,通过沉浸式互动体验活化党史学习教育,让创新的红色教育模式在基层扎根、持续发光。
实践团队员丁娟带领社区青少年体验红色剧本杀 (通讯员 朱迅 摄)
多维探索:国防与军事视角下的传承新解
在数字国防军事体验中心,实践团开启了“科技+红色”的奇妙之旅。VR重机枪射击带来枪托震颤的真实触感,AR战争推演再现硝烟弥漫的决策瞬间。队员们亲历了从“小米加步枪”到“东风导弹”的震撼跨越。毕浩教官关于“科技传播红岩精神”的观点,启发队员:以内容为本、科技为用,让精神具象化、可触可悟。
从渣滓洞的悲壮史诗到多党合作的初心见证,从剧本杀平台的青春智慧到国防科技的体验探索,实践团用创意激活传统,用真心传递信仰,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淬炼与升华。实践团成员信息学院计科2304王小倩感慨:“青年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精神的接力者。新时代青年传承红色基因的最佳范式,不应简单的复刻、单向的灌输,而是要创造性地转化,引起精神共鸣。”真正的精神传承,永远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勇气与智慧,需要青年以青春之名,让这束精神之光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审核人: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