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周文丽 张焱杰 蔡长水)7月18日至20日,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四党支部走访武汉经济开发区汉南种业小镇,结合汉南甜玉米的发展历程从科技赋能、生态转型、农民增收的乡村振兴全链条开展实践调研。
在湘口街,157 平方公里的汉南现代种业小镇正一步步书写现代农业的新篇章。作为武汉国家农创中心核心种业 "芯片区",这里不仅孕育了年销售额达 5 亿元的种业产业,更以一粒甜玉米种子为起点,构建了以科技种业为核心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 "中国种都" 建设中最鲜活的实践样本。
从荒泽到良田:汉南甜玉米的农业转型之路
汉南的农业转型之路,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艰辛努力。1966年,武汉市政府在银莲湖泛区围湖垦荒建农场,垦荒大军浩浩荡荡挺进这片芦林丛生的泛区。银莲湖泛区是长江与汉江交汇的太白水系,工人们开挖沟渠、围垦筑坝,历经千辛万苦才将一片水泽荒地变成了今天的汉南农场。
团队成员实地考察玉米植株(通讯员 蔡长水 摄)
甜玉米在汉南的种植历史始于一次偶然。上世纪90年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淹没了当地种植的饲料玉米,为了减少损失,农民们尝试着食用未完全成熟的玉米,却意外发现其清甜独特的口感,和背后蕴含的巨大经济价值。这一发现促使汉南区与华中农业大学、省农科院合作,甜玉米种植试验正式落地。
经过三十余年发展,目前汉南甜玉米种植面积已达6万余亩,形成了甜、糯、彩等五个系列品种。
结合市场需求及种植条件,郭家村汉南甜玉米的播种主要分为春播和夏播。春玉米每年2月中旬开始播种,在6月初大量上市。凭借过硬品质,汉南甜玉米年产值均超过1.2亿元,带动周边每户农民平均增收1.6万余元,成为乡亲增收致富的重要农产品。
团队成员与当地种植户交流(通讯员 张焱杰 摄)
秸秆里的经济账:汉南生态农业的增值密码
汉南地区曾面临严峻的环境挑战。区内蚂蚁河是主要农业用水水源,曾因工业废水排入,导致高锰酸盐指数与氨氮指标逐年增加。1999年,区造纸总厂后来停排废水、汉南化工总厂减少排放,但蚂蚁河作为半封闭水体,自净能力差,加上生活污水排入,氨氮浓度仍呈上升趋势。
武汉其他地方也有过类似教训。汉阳赫山一块242亩的“毒地”,是原武汉农药厂厂区,这里土壤受农药污染严重,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等主要污染物,平均污染深度1.8米,局部最深达9米。
在政府的重视下,汉南地区环境修复工程于2011年5月开工,历时三年耗资2.8亿,成功改善了当地土壤条件,汉南的转型避免了重蹈覆辙。
喷药机正在作业(通讯员 蔡长水 摄)
在玉米秸秆处理区,现代化粉碎机械正在作业。“以前农户把玉米秸秆粉碎还田,按照亩数支付农机手费用。”农人介绍,“现在秸秆作为青贮饲料原料,也能为当地农户带来较为可观的收入。”汉南玉米秸秆因含糖量高、营养丰富,成为周边奶牛养殖场的抢购对象,如今,秸秆年收储量达10万吨,利用率达100%。
一块田里的增收经:汉南“玉米+”复合种植模式探秘
汉南独特的沙质土壤成为红薯生长的天然温床,汉南甜薯个头小,甜度高,可供生产为优质红薯淀粉、红薯粉丝等深加工产品。
团队参观田间的红薯(通讯员 周文丽 摄)
在郭家村的田间,玉米和红薯“跨界共联”。轮作模式成就了 "一亩地两份收" 的奇迹。春玉米收获后立即种红薯,玉米秸秆粉碎还田化作天然肥料,实现了每亩综合收益增加约 2000 元的拔高。
大豆和玉米也是一对黄金搭档。豆科作物的固氮能力可以为玉米提供天然养分,种植户介绍,“大豆每亩能固氮6-8公斤,相当于为玉米节省30斤尿素。”此外,大豆和玉米还可以间作套种,选用紧凑型玉米和耐荫品种大豆,提升光能利用率,可达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的。除此之外,大棚中也有丰富的作物,西瓜、豆角等长势喜人,郁郁葱葱。
一粒种子的未来:从亿元产业到乡村振兴样本
这些创新并非偶然。依托《武汉 "中国种都" 发展规划(2017-2025)》的 "一核一镇两园五链多片区" 布局,汉南种业小镇已集聚 13 家种业企业,累计申请近百项农业科技发明专利,培育 200 余个高产优质新品种。"企业 + 科研院所 + 农户" 的合作模式,让实验室里的技术快速扎根田间,从甜玉米到多元作物,科技始终是最硬核的 "生长力"。
武汉经开区坚持“科技兴农”理念,累计投入2.74亿元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配套能力,对10家种业企业给予超4500万元支持。
2023年6月,该区在全省率先发布“种业黄金十条”政策,每年拿出至少2000万元支持种业小镇建设。
“从污染困局到种业高地,汉南的转变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理。”实践团的徐洋有感而发,蔡长水感慨:“今天看到的不只是玉米,而是科技兴农的力量。汉南人把一粒种子做成亿元产业,把废弃秸秆变成增收法宝,这样的创新思维值得我们带回到科研中去。”
汉南种业小镇的发展实践,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生动样本。在这里,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一粒玉米种子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农户"的合作模式,不仅实现了种业自主创新,更让农民实实在在分享到产业发展的红利。从秸秆综合利用到复合种植推广,每一项创新都在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这种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展现了现代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方面的巨大潜力。汉南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方向、用对方法,农业完全可以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村完全可以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如今,汉南的甜玉米仍在生长,而它脚下的土地,早已从 "荒泽" 变 "良田",从 "试验田" 成 "示范地"。这粒种子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现代农业的中国答案。汉南的实践不仅是农业创新的典范,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清晰路径:以种业为核心,用科技串起生态保护、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链条,让土地焕发持久活力。
审核人:唐永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