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飞燕 丁香 魏俊莉)6月28日至8月2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组织53支社会实践团队赴祖国各地开展社会实践,从投身社村支教到重温红色征途,从开展实地调研到助力乡村振兴,园林学子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践行知行合一,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笔蘸科技书振兴,脚踏泥土绘蓝图
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多支实践团队奔赴广西贺州、浙江丽水及湖北宜昌等地,深入田间地头、产业园区与科研一线,探寻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密码,在实践中深化对“科技兴农”使命的认知。
浙江丽水的食用菌产业链调研,让团队看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从丽水市农科院薛振文主任对 “砍花法” 生态理念与现代科技结合的解读,到庆元菇星节能机械有限公司叶婷婷展示的全产业链“设备矩阵”,都彰显着科技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作用。实践团成员参与菌棒转运、见证智能生产线运转,深刻体会到岗位科学家在科研创新、智能装备研发等方面的重任——既要传承千年农业技艺的精髓,又要以科技攻坚,降低产业污染、提升生产效率,助力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与价值跃升。设施2302班邵文磊说道:“我们搬运的每根菌棒,都在垒砌传统农业蜕变的基石;而这片沃土馈赠的智慧,终将在乡村振兴的田野里生生不息。”

程运江教授在土老憨园区内给同学们讲解相关知识(通讯员 文鑫 摄)

土老憨集团董事长带领参观百年酱醋园(通讯员 文鑫 摄)
“让技术活起来,而非作为一纸论文搁置。”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程运江教授在湖北省科技服务水果产业链“515”行动工作交流会上强调。学院多支实践队伍前往头雁团队所在企业开展回访调研,落实校企结合理念,学习并践行扎根基层的头雁精神。湖北宜昌柑橘主产区的实践团,聚焦科技下沉与产业链延伸,在程运江教授团队的指导下,见证了柑橘木虱智能监测系统、冷库技术迭代等科技成果的落地,领略了土老憨集团集“种植”“加工”“文旅”于一体产业融合模式。从扎根基层13年的曹立新主任,到返乡创业的黄海军理事长,这些一线农业实践者的事迹让实践团深切体会到:“科技兴农”绝非只是实验室里的纸上谈兵,而是要像他们一样,将技术真正送到田间地头,推动产业链延链提质,让科技成为果农增收、产业兴旺的坚实支撑。
青春筑梦田野间,助力振兴乡村路
在享有“湖北西瓜王”美誉的江夏区土地堂村,实践团在党支部副书记陈吉康的带领下开展实地调研。他们手握测绘工具,定位景观薄弱区,自一处空间着手,从一类对象开始,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土地堂村老年服务中心设计改造方案,依托乔木配备西瓜纹路装饰的石桌椅,既满足老人夏夜纳凉弈棋需求,又呼应地域西瓜文化。“我们的西瓜都是经过精心的种植后培育而出的,它们在土地堂这片沃土上生长着,就像这里的人一样,扎实、上进、有力。”土地堂西甜瓜产业基地田志刚谈及土地堂西瓜时说道。实践团成员跟随田志刚深入田间地头,体悟土地堂西甜瓜产业的发展革新。结合当地西瓜品质优势与文化特色,团队为土地堂设计“西瓜王”IP形象,探索农产品品牌与文旅融合的路径,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思路,收获村民广泛认可。

李汶璟绘制余孔湾井盖(通讯员 杨海涛 摄)
“这是三套场地的施工图、效果图和材料清单,包含32种乡土植物的配置方案。”园林院赴武汉市江夏区群益村实践团的队长园林2301曲欣瑞在为期一周的调研结束后,将余孔湾改造美化的设计方案正式交付村干部胡峰,并承诺会在后续组织“云回访”,通过视频指导后期维护,确保实践成果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景园2301弓怡宁带领的另一支实践队伍随后前往群益村余孔湾,勘查水质并取样分析村落河流污染情况,在清理垃圾与墙面绘制的实际行动中改善余孔湾面貌,景园2301李汶璟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画笔和所学专业知识,让更多人关注乡村生态文化建设,让乡村变得更加美丽。”

园林学子为余孔湾墙壁绘制图案(通讯员 杨海涛 摄)
“村民的信任和期盼使我们深感责任在肩,希望我们的行动不仅能为乡村振兴献一份力,更能让青年担当与社会责任在田间地头生根发芽。”曲欣瑞在总结时感慨道。从养老空间的改造设计,到“西瓜王”IP的创意迸发,再到垃圾清理和专业墙绘的环境美化,园林学子正用专业之长回应田野发展所需,以精妙巧思助力乡村振兴。
红色圣地践使命,青年奋进续荣光
秉持着“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的信念,多支实践团队满怀热忱,奔赴武汉、井冈山、遵义等全国多地的红色革命基地,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研习革命历史,倾听英雄事迹,传承红色基因,感悟信仰磅礴之力。
踏访革命圣地,赓续红色基因。跟随实践团的脚步,来到江西吉安,与开国少将赵杰之女赵进军促膝长谈,在娓娓道来的讲述中,触摸那段峥嵘岁月的温度,感悟一个革命家庭跨越时代的赤子情怀。赵进军深情讲述了父辈的革命历程及家庭的红色家风,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红色基因在家族中的代代传承。园林2302班的赵冰艳感慨道:“红色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伤疤中蕴含的坚韧,是名字里承载的担当!”赵进军寄语年轻人,历史永远鲜活,如同井冈翠竹,不断向上生长,根基却深植于红土地。这场跨越代际的对话,在青年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激励他们在新时代接续奋斗。

实践团成员学习大运河相关历史(通讯员 付雷蕾 摄)
在中国近代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武汉,园艺林学学院实践团走进武汉革命博物馆,这里曾是毛泽东同志于1927年主持创办的武昌农讲所,被誉为 “农民革命摇篮”,为中国革命培育了八百余名农运骨干。馆内的土坯讲台、“革命先锋”木质课桌、马克思画像以及泛黄的《农民问题丛刊》,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当了解到武昌区至今仍有37处农运遗址发挥教育作用时,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农讲所培育的是打破旧世界的力量,如今我们学农青年,定要成为建设新农村的脊梁!”从历史中,他们明确了自己在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支教情暖社村地,润泽童心促成长

玫瑰湾社区的小朋友们认真地制作自己的手工作品(通讯员 陈安琪 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园艺林学学院多支支教团队前往湖北省武汉市、宜昌市、鄂州市等地,深入各地社区和乡村,开展多元科普与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儿童暑期生活。“这个暑假,张瑜服务队组织多支队伍,走进武汉市多个社区开展了花境科普、生命科学教育、非遗文化传承等主题的支教活动,期望能够为社区的托管儿童们带来丰富多彩的七彩课堂。”张瑜服务队负责人园艺2302班的魏俊莉如是说。
“小朋友们知道薄荷除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嘛?”志愿者园林2301班的曹真锐寓教于乐,通过讲解有趣的生活小常识向小朋友们介绍植物的神奇功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收获乐趣、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萌芽支教团的李培煊表示:“我能够感受到来自小朋友们对知识的渴望,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今天的活动在心里埋下科学的种子。让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让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青行志愿服务队志愿者帮助小朋友完成手工(通讯员 陈景翔 摄)
“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伴随阵阵歌声,青行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徐歌在课堂上为孩子们分享掌握幸福与健康的方法。在鄂州沼山镇朱山东村,志愿者给孩子们带去了多场围绕心理健康、生活技能、科学自然等主题开展的课堂,用爱与温情滋养着他们的心。在夏令营结营仪式上,徐歌寄语孩子们保持对知识的热爱,并将提前准备好的信件亲手交给他们,孩子们纷纷提笔回信,诉说与表达内心不舍。2025年的支教结束了,但青行志愿服务队将会在未来的夏日再次回到朱东山村,延续这份温暖与爱。
从科技田间的创新实践到乡村田野的匠心改造,从红色圣地的精神洗礼到支教课堂的朗朗书声,园林学子们以青春为笔,以实践为墨,在祖国大地上书写着知行合一的答卷。这些散布在各地的实践足迹,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生动运用,更是青年担当的鲜活注脚。
未来,园林学子将继续带着这份扎根大地的执着与热忱,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以实际行动诠释 “强农兴农” 的时代使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续写更多属于青年的奋斗篇章。
审核人: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