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生科学子赴宜昌开展流动儿童帮扶与三峡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子汉 魏成伊 陈汉唐)7月27日至29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会实践团赴湖北宜昌,开展“宜昌流动儿童帮扶与三峡文化传承计划”实践活动。该团队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辅导员陈汉唐带队,7名研究生会成员组成,在三天时间里,实践团成员与当地5-15岁流动儿童温情互动,并对三峡人家土家族非遗文化展开调研,为土家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童心逐梦 翼起未来

7月27日,实践团成员联合宜昌市启智亲子公益活动中心,在三峡机场研学基地开展公益研学活动。44 名小小观察员参与其中,通过观摩飞机、模拟飞行体验、聆听环保知识讲堂、拼装和涂鸦飞机模型等沉浸式实践环节,近距离感受前沿航空技术的发展,厚植科技强国的红色情怀。

图1 实践团成员协助孩子拼装飞机模型(胡明智 供图)

托管温情 研学暖心

7月28日,实践团走进宜昌市常刘路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与社区工作人员代表梅锋先生深度交流当地流动儿童情况。对话直击孩子们在教育衔接、社会融入、心理关怀等方面的困境,照片角与荣誉墙上的鲜活案例,为团队上了一堂生动的 “民生实践课”。

梅锋老师结合数据介绍,这些随父母从周边县市来宜的孩子,家长多从事服务行业,陪伴有限,课后及假期托管成家庭 “急难愁盼”;社区暑期托管班虽提供课业辅导等服务,但师资与资源短板仍有待解决。

图2 实践团与社区共话流动儿童关怀(陈汉唐 供图)

交流结束后,团队随即投入社区暑期托管班志愿行动。成员们或耐心辅导作业,讲解解题思路,或陪同玩飞行棋,在欢笑中拉近距离。温暖鼓励与专注倾听间,孩子们感受到善意,团队也深切体会到 “基层服务” 的重量与温度。

图3 实践团成员陪伴孩子游戏(刘惠 供图)

木艺传情 亲子共长

7月28日,实践团赴宜昌市船柴社区居委会,与孩子们一同见识了宜昌丰富的码头文化,并与自己的家长一同完成了一节 “亲子木工劳动实践课”。15组家庭化身“木艺创客”,在锯痕跃动、木香四溢的工坊里,开启一场关于“创造、协作与成长”的亲子合作。

活动伊始,实践团在船柴社区居委会感受船柴发展史中的工匠精神,科技力量,以及强大的红色传承。活动中,志愿者们细心指导孩子们打磨出自己想要设计的书立,在拉锯声和摩挲声中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和动手能力。


图4 实践团共同领略船柴工业发展史(杨云琦 供图)


图5 实践团成员在亲子木工劳动实践课上协助孩子完成作品(曾强 供图)

探秘巴土 文脉传承

7月29日,实践团赴三峡人家景区开展深度访学,由团长张子汉担任向导,沿景区路线探寻土家族文化脉络。

团队从石牌要塞启程,经太极猫洞登山至巴王宫。这座承载 500 余年历史的建筑,作为巴王部落核心遗存,见证了近 3000 年土家族文化传承。巴王寨居民热情解答团队提问,详解巴王部落历史、饮食与生活习俗,并以丝竹、古筝、长笛、唢呐合奏天籁,让众人沉醉其间。

图6 实践团队聆听巴王寨居民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丝竹(江栋 供图)

随后,团队乘扶梯至茶盐古道,观看土家族特色表演并与演员交流,实地感受昔日商贸繁盛与民俗交融印记。

图7 实践团成员与土家族特色表演的青年演员交流采访(林瑞高 供图)

最后,实践团沿诗文长廊前往第三个非遗体验点——娘家楼(又称婚嫁楼)。此地上演的土家族 “哭嫁” 表演,以沉浸式场景再现传统婚嫁习俗,让古老民俗在当代焕发活力。

访学期间,实践团代表宋佳佳、江栋聚焦土家族文化传承,与景区内三类从业者深入交流,内容涵盖土家族音乐演变、传统生活方式及婚嫁习俗传承现状。交流中发现:曾为宫廷乐曲的南曲,如今已从庙堂走向民间,成为丝弦艺术生活化的生动注脚;猎户、货郎、茶盐马帮的生产场景,与 “直嘎多”、摆手舞等民俗形式深度融合,折射出劳动形态与文化表达的共生演进;而 “哭嫁” 习俗在时代变迁中历经扬弃,既留存了文化根脉,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三天社会实践历程中,实践团成员用真诚陪伴温暖流动儿童,为特殊群体帮扶事业注入青春暖流;在文化沃土上感受非遗文化的民族和时代活力。团队成员深刻感悟到:社会进步既需要对特殊群体细致入微的 “软关怀”,也离不开文化传承坚如磐石的 “硬根基”,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文明向前的坚实阶梯。

审核:唐永木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