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向依萌 陈汉唐)7月23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毓教授、信息学院郑金水教授率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社会实践团队赴“中国水稻第一县”湖北省监利市开展“乡村振兴荆楚行”实践活动。团队师生通过红色溯源与科技调研的深度融合,与岗位科学家同行,厚植爱农情怀,赋能乡村振兴。
赓续红色血脉,汲取兴农智慧
活动伊始,师生一行抵达监利市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泛黄的史料记载着革命时期监利群众以稻米、鲜鱼支援前线的动人故事。“1930年前后,周老嘴群众用‘田间作战’的智慧保障军需,这种‘党建引领 + 群众生产’的模式正是当代乡村振兴的宝贵财富。”监利农业农村局原常务局长宋敦砚向同学们介绍道,他结合史料提炼红色经验,向团队阐述如何将“红色基因”注入现代农业发展,“比如给‘江汉大米’地理标志加上‘红色稻乡’溯源标签,让每一粒米都带着革命老区的情怀。”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中,团队党员围绕“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展开讨论。“革命年代群众用锄头‘支前’,今天我们用实验室的技术‘支农’,这是精神的传承,更是责任的接力。”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三党支部党员周莹在交流中感慨道。

实践团队在周老嘴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聆听红色农耕故事 (周芷菡 供图)
校地协同攻关,直击产业痛点
午后,实践团队来到监利嘉润农业示范基地开展“校地联合”座谈会,作为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嘉润农业创始人杨永智邀请了监利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奇阳等5位专家与师生一行就监利水稻产业进行深度对话,不仅直击产业痛点,更为实践团队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
会上,杨永智总结了当前监利水稻产业面临的品种品质不稳定影响品牌建设、直播耕作模式导致草害严重、连作障碍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三大问题。监利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王奇阳补充介绍了当地智慧农业建设成果,包括已建成的5个水稻病虫害网络监测点,以及二化螟等主要病虫害的数字化防控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案例。
针对这些问题,赵毓教授表示,团队将结合杂草防控需求,培育耐抗型新品种。郑金水教授则聚焦土壤改良,通过微生物菌种筛选与应用技术研究,提升土壤固肥能力,降低肥料使用成本。双方在技术创新、农业技术培训等方面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

校地双方开展座谈交流会(葛招猛 供图)
扎根田间实践,厚植爱农情怀
座谈结束后,实践团队分4组与当地4位农户代表开展一对一调研,详细记录种植面积、亩产效益、技术需求等信息,收集到“除草剂耐药性导致品种轮换频繁”“绿色防控技术操作复杂”等多项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后,对肩负的“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随后,实践团队在杨永智的带领下,走进嘉润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聆听了其作为返乡青年回乡创业屡败屡战的动人故事,“乡村发展离不开人才”的种子在团队成员的心里悄悄发芽。
活动最后,实践团队走进田间采集水质样本,为后续技术分析与种植指导手册编制积累实践数据。

团队成员与农户代表面对面交流(葛招猛 供图)

团队成员在嘉润农业示范基地采集土壤样本(葛招猛 供图)
“高校的智力支持是我们突破瓶颈的‘及时雨’。” 嘉润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永智望着连片稻田感慨,作为返乡创业青年,他期待校地合作能持续深化,“相信科技与文化双赋能,监利稻乡一定能走出振兴新路子。”
带队教师赵毓教授对同学们寄予期许:“农业一线的实际生产问题是我们在实验室里“想不细”的,同学们要把座谈收获、田间见闻转化为实干动力,才能真正为乡村振兴攒足本领。”
“这次实践让我读懂了‘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的分量。” 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生第四党支部党员张建国说,从特色产业潜力到技术落地难点,每一个发现都让他明白“知农爱农方能强农兴农”的深意。
审核:唐永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