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饶恬昱 马中旭)7月8日至14日,我校资源与环境学院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开展为期七天的社会实践调研,循着历史的足迹,探寻生态、红色与客家文化交织共生的密码。
生态蝶变: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的治理奇迹
汀江国家湿地公园的晨露折射着晨光,栈道上白鹭群飞的身影掠过水面。“二十年前水土流失时这里鸟影稀疏,如今野生脊椎动物180种在此栖息,其中湿地动物69种。”工作人员的话语里满是自豪。而这巨变的背后,是对生态治理“长汀经验”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
河田露湖水土保持科教园内,“水土流失模拟观测”实验让团队成员直观感受到治理的不易。一位工作人员指着山坡上的植被介绍:“这些植物是1983年开始一点点种下去的,以前靠砍树烧火,现在有了煤炭天然气,不用砍树了,加上封山育林、飞机播种,植物密度才渐次提升。”他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汀水土治理的重视,让这里掀起了治山治水的高潮,“不是一下子做好的,是大家慢慢守出来的。”
实验室墙上的对比图更令团队成员为之震撼,昔日“山光、水浊、田瘦、人穷”的贫瘠之地,如今森林覆盖率已达80.31%。在三洲杨梅基地,果农的笑容格外真切:“过去吃土填不饱肚,现今卖果过上好日子!”杨梅根系让土壤有机质增加81%,亩产收益达5000元,深加工产业链更让户均年增收数万元。自2008年首届杨梅节以来,当地旅游收入累计增长1.5亿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此完美交融。

实践团队参观中国杨梅博物馆(张湛琦 摄)
生态的改善,更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里。“环境好了,游客来了,日子也甜了。”在店头街经营芋子饺店的阿姨对实践队员们感慨道。从“浊水荒山”到“绿水青山”,长汀用“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机制创新,让“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化作漫山苍翠。

实践团队参观长汀国家湿地公园(张湛琦 摄)
红色铸魂:从“红色小上海”到信仰传承地
长汀的红,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底色。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长汀博物馆)宋代试院的飞檐下,泛黄的《红色中华》报刊与油墨斑驳的扩红布告,诉说着1932年这里作为“红色小上海”的繁盛——彼时,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闽西工农银行等机构在此扎根,为苏区经济撑起一片天。

团队参观“长汀——红色小上海”雕塑(张槟蛘 摄)
辛耕别墅内,青石板路映着阳光,1929年毛泽东在此起草的《告商人及知识分子书》,字里行间仍能窥见革命先辈的统战智慧。实践队员驻足良久,深深体会到“红旗不倒”的苏区精神并非只是一句的口号,而是融入每一处旧址的鲜活记忆。

团队参观辛耕别墅内毛泽东雕像刻画(张槟蛘 摄)
罗汉岭下,瞿秋白就义地的松柏肃穆挺立,石壁上“此地甚好,开枪吧!”的刻字,道尽了共产党人的从容与坚定。不远处,杨成武将军雕像基座上“松毛岭的松涛声,是我永远的乡愁”的遗言,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大义紧紧相连。在厦门大学长汀旧址,木质回廊间仿佛仍回荡着抗战时期师生们的读书声,这所“苏区中的文化灯塔”在艰苦中坚守,让知识与信仰的火种永不熄灭。
从红军入闽第一仗的硝烟,到中央红色医院的白衣战士,长汀的红色故事从未褪色。正如当地老人所说:“这里的每一块砖,都记得当年的热血与理想。”
客韵绵长:从“衣冠南渡”到文化活化石
“搬家时带条裤子,你知道为什么吗?”八喜楼内,工作人员指着展柜里的布袋问道。见众人疑惑,他笑着揭晓答案:“客家话里‘裤子’读‘fuzi’,寓意‘代代富’;还有秤子表称心如意,算盘盼精打细算,带路鸡提醒不忘来路......" 这段关于客家乔迁习俗的讲述,让实践队员瞬间触摸到客家文化的温度。

实践队员听取工作人员讲解客家文化(张湛琦 摄)
长汀的街巷里,处处是客家文化的密码。三元阁的唐代柱础上,三重斗拱仍显恢弘,纳凉的老人与嬉戏的孩童,让千年古迹有了烟火气;汀州古城墙蜿蜒3000米,济川门的灯火与惠吉门的江声,诉说着“一川远汇三溪水”的诗意;卧龙书院的莲池旁,百年古樟下的茶席飘着清香,仿佛能听见客家先民衣冠南渡后,在此交融的中原与闽越文化的喁喁私语。
“长汀人对美食的热爱刻在骨子里。”无论是被誉为“世界第一”的豆腐干,还是香气扑鼻的河田鸡,客家美食里藏着的,是先民们对生活的热爱与智慧。而八喜楼里“八喜”的生命仪轨——从金榜题名的“文魁”匾额,到乔迁新居的桑树枝,每一帧都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睦里相携”的体现。
夜幕降临,汀江两岸灯光亮起,古城墙的剪影与水中嬉戏的孩童相映成趣。这是长汀文旅融合的生动写照:生态治理让“绿水青山”成为旅游底色,红色文化与客家风情则让旅途有了深度。长汀的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是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当汀江的晨雾轻抚过古桥,当客家山歌回荡在青山间,这片土地正以红绿交融的新姿,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华章。
审核人:熊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