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黄琳雲 田昌聪)近日,信息学院赴恩施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湖北省恩施白果树村开展茶文化探索研习活动。团队成员通过茶园采摘、制茶体验、茶文化学习及助农直播等环节,深入了解恩施玉露的生产与茶文化传承工艺,感受茶文化背后的工匠精神与创新力量。
走进茶园:亲身体验采茶的细腻与匠心
实践队走进湖北省恩施市金苔香茶业有限公司,深入了解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恩施玉露的生长环境、采摘标准及传统工艺。实践队员们在实地走访中,亲身感受了这款“非遗名茶”的独特魅力。金苔香茶业部门负责人向东介绍道:“恩施玉露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必须具备温暖湿润的气候、终年云雾缭绕的生态条件以及富含矿物质的土壤。这些自然优势造就了恩施玉露清香、鲜爽的独特口感。”向东表示,恩施玉露的最佳采摘期是在清明节前的雨季,此时“一芽一叶”的嫩芽为最优质原料。按照品质等级,茶叶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她补充道:“采一斤茶叶需要弯腰约两万次,虽然动作看似简单,但实则非常辛苦。”值得一提的是,恩施玉露是目前全国唯一仍保留“蒸汽杀青”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绿茶产品。这项传统工艺能有效锁住茶叶的色泽与香气,使冲泡后的茶汤呈现出碧绿通透、鲜爽甘醇的特点,深受市场欢迎。
向东手把手教大家如何识别嫩芽、如何用指腹轻捏取茶,以及采摘时的手势角度。她一边演示一边叮嘱道:“采的时候动作要轻,不能伤到芽尖,要保证芽叶完整,否则影响品质。”

团队成员在采摘茶叶(何慧娟 摄)
计科2304班李子祎体验采摘后表示:“一开始觉得采茶只是动动手,应该挺简单,结果实际体验下来发现远比想象中辛苦。每一片叶子都要挑得准、摘得稳,费眼又费力,半天才采了一点,真的特别佩服茶农。”
体验制茶:感受恩施玉露的匠心与耐心
在制茶车间内,恩施市十大制茶师之一吴红林为实践队现场演示了恩施玉露传统制茶中的关键工序——手工搓茶。吴红林介绍道:“搓茶是恩施玉露制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需用双手轻揉茶叶,使其逐渐卷曲成条,释放出茶香。”他强调,这一过程对手法的要求极高,“力度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方向和频率都必须拿捏精准。如果掌握不好,就可能造成茶叶断碎或揉搓不均。”据了解,搓茶通常需要持续几十分钟,并配合烘炉控制温度。搓制过程中,车间内的炉温一般控制在80至120摄氏度之间,以确保茶叶最终色泽翠绿、香气浓郁、品质上乘。吴红林表示:“搓茶不仅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这一工序不仅体现了制茶人的专业功底,也凝结着多年来的经验与专注。”实践队员们认真聆听讲解,亲身体验传统搓茶工艺,对恩施玉露的品质背后所蕴含的匠心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成员们在实际操作中体验了茶叶由鲜叶逐渐变形、成条、显香的全过程。计科2303班何慧娟感慨:“从刚开始的手忙脚乱,到慢慢掌握搓揉的节奏,才真正体会到制茶的不易与讲究。”吴红林表示:“做出一杯好茶,不只是技巧,更要靠积累与专注。这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需要沉下心来的修行。”

团队成员在体验“手工搓条” (何慧娟 摄)
茶文化礼仪:从细节中感悟茶道精神
团队成员来到茶室,大家围桌而坐。桌上摆着公道杯、提梁壶、茶则、品茗杯,邓润娥和高玉琴一边示范一边解释:公道杯用来平均分茶,提梁壶方便倒水,茶则像小铲子,能把茶叶轻轻拨进壶里,品茗杯就是喝茶的小杯子。
先学摆茶席:壶、杯、茶则、水盂按顺序排好,高低对齐,留出空位,看着舒服就行。接着学闻香——先把气呼干净,再低头靠近杯口,才能闻到茶叶原本的清香。
坐要挺直,端杯要稳,递茶用双手。计科2304班高悦说:“没想到倒茶也这么多讲究。” 课程还包括坐姿、敬茶、持杯等动作的规范训练。高玉琴最后总结道:“一杯茶的呈现,既有技艺,也有礼仪,是文化修养的具体体现。”
助农直播:现代科技助力茶产业推广
实践期间,实践队还开展了“茶香助农”主题直播活动,从恩施玉露采青到成茶的全过程以及如何分辨好坏、怎么冲泡进行了细致讲解直播。主播李子祎边操作边介绍各款产品的特点,还教观众如何看干茶、闻香气、尝滋味,顺带示范水温、投茶量、出汤时间。她特别提到蒸汽杀青:“现在坚持这道老工序的厂子屈指可数,高温蒸汽一锁,叶色更绿、香味更足,冲出来清汤透绿、鲜味明显。”
“不少从没喝过茶的网友来到直播间,与实践队员紧密互动,还当场把恩施玉露加进购物车。”人工智能2302班郭炼表示,“虽然只是小范围尝试,却让我们看到,直播确实能让更多人认识地方好茶。”

团队成员在协助助农直播(李子祎 摄)
通过这次实践,团队成员系统掌握了恩施玉露的完整生产流程和配套的茶文化礼仪。计科2304班焦凯表示:“传统茶产业在工艺细节和文化内涵两方面都保留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而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工具进行推广,是目前最可行、也最具活力的路径之一。”此次调研与直播活动为团队后续深度参与乡村振兴项目、持续开展传统文化传播积累了宝贵经验,也提供了可复制的操作范式。
审核人:刘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