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植科院学子赴河南省邓州市探访农业无人机发展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孙馨)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飞速发展,无人机逐渐成为田垄间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的主角。科技的羽翼如何为传统农耕注入新动能?新农人又如何在智慧农业的浪潮中破浪前行?7月9日-15日,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河南省郑州市、湖北省孝感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进行探访实践,了解农业无人机的专业维修与田间应用情况。

访问维修据点,探寻无人机技术奥秘

7月9日,实践团成员们来到了邓州市大疆农业无人机修理点,观摩一场精彩的无人机维修演示。维修师傅们精准辨别故障接点,修理折断机翼,调试感应系统,细致检查零部件,行云流水般的拆机与组装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高强度作业,随着最后一道检测程序完成,这架农业无人机恢复正常,平稳升空。

董庆鹏师傅维修无人机旋翼轴 (李雨欣 摄 )

随后,实践团成员也大胆上前,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亲自进行无人机简单拆机操作。随着螺丝刀在手心旋转,无人机的内部结构在同学们眼前呈现开来,大家对农机的设计与功能的理解也越发清晰。

一番体验后,同学们纷纷感慨,从动力系统到传感器,从信号传输到机械传动,实践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可触摸的技术图谱。

实践团成员学习拆解无人机( 李雨欣 摄)

实践团成员拆卸无人机旋轴( 李雨欣 摄)

“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前沿的科技理念,更需要对技术细节的极致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每一处结构的优化,都是为了让无人机在复杂的农业场景中更可靠、更高效,而这种对技术细节的执着,正是智慧农业能够扎根大地的坚实基础。”实践团成员李雨欣表示。

体验飞行操作,触摸智慧农业脉搏

7月10日,实践团成员来到T50农业无人机的作业区域,实地体验无人机飞行操作。初次试飞,成员们紧张又专注,仰望着无人机的身影在蓝天中穿梭、旋转、喷洒农药,欣赏全景镜头里展现的独特画面。当无人机在天空中翱翔的那一刻,大家的心仿佛也跟着它飞向了云端。轮流体验的同学轻轻操纵方向杆,如同握住了一把开启现代农业奇幻之旅的钥匙。

实践团成员学习无人机操作( 崔哲浩 摄)

实操试飞后,团队成员郝丹宁兴奋地说:“以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过一些理论知识,今天亲自体验,才真正感受到无人机技术的奇妙之处。这样的体验,更坚定了我深耕智慧农业领域的决心,我渴望未来能参与到更多智慧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中,让科技的魅力在更广阔的田野上绽放。”

对话一线飞手,感知科技助农力量

7月11日傍晚,夕阳正斜倚着青翠的麦梢,实践团成员们在邓州市东盛村的一片田埂上采访了飞手吴振压师傅。他正在进行当天的无人机打药作业。指尖在遥控器上轻旋,银灰色的无人机便如归巢的雨燕,驮着药箱在麦田上划出一道道流动的弧线。百亩玉米地的打药任务,在无人机的精准操控下很快完成。

田间农业无人机进行“扫边”工作(李雨欣 摄)

吴师傅讲述农业无人机的优势(李雨欣 摄)

在田埂旁,吴师傅向大家讲述了他与无人机打药的故事。接触这一行七年间,他从一个最初只在自家地里试验的“吃螃蟹者”,逐渐成长为乡亲们信赖的“飞防能手”。交谈中,吴师傅的语气里满是自豪。“你看啊,人工打药,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打个十来亩地,还不一定均匀,有些边角角落的地方根本打不到。”他伸出手比划道,“这无人机就不一样了,我这台一次能装50升药,一天轻轻松松就能打200多亩地,而且它喷洒均匀,保证每一寸土地都能打到药,还能省不少药呢。”谈及从事无人机工作对农业发展的意义,他说:“能为农业现代化出份力,心里踏实。”

从维修棚到田间地头,从理论学习到一线观摩、实地体验,一幕幕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景象让华中农业大学的学子们对学习智慧农业知识的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当无人机店老板笑着感谢中国无人机制造者心系农民顾虑,当飞手因农业无人机拥有了稳定职业而展露笑颜,当农民提及用无人机喷药后产量稳定、不再愁亏本,同学们体会到,智慧农业其实是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是真正振兴乡村、服务农民的有力武器。智慧农业的发展,正在悄然改变着中国农业的面貌,让曾经 “看天吃饭” 的农民有了更多底气,让农业生产变得更精准、更高效、更有保障。

审核:罗朝喜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