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方云琪)7月26日,麻城市长岭关村台子塆小学教室内,一场跨越大山的云端科学对话正在进行。在华中农业大学牧医阳光支教队搭建的电子屏幕前,我校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苏文教授与北京理工大学志愿者涂熹霖通过云端连线,为乡村孩子们带来一场生动的课堂。随着课程推进,惊叹声与掌声在教室内此起彼伏。

苏文教授为同学们展示病毒图片(通讯员 李师琪 摄)
“这是我小时候住的大山,和你们的青山很像吧?”苏文教授用江西老家的照片作引,结合自己从山里娃成为科学家的成长经历,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为什么我们会拉肚子?”伴随着这个贴近生活的提问,他通过动画展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如何潜伏在皮肤表面,用显微镜图像呈现活泼游动的大肠杆菌,深入浅出地解释常见病原微生物致病原理。

苏文教授讲解流感病毒(通讯员 李师琪 摄)
针对甲型流感病毒与新型冠状病毒的对比,苏文特意用微观模型演示病毒结构差异。课件视频将病毒入侵过程呈现为卫星“着陆”人体体内的科幻动画,引得孩子们伸长脖子往前探。谈及病毒传播方式时,五年级学生郑欣然积极举手:“上回我感冒就是因为打完球没洗手就揉眼睛!”教室里顿时响起会意的笑声。课堂互动板块更点燃参与热情。苏文抛出“小狗舔过的零食还能吃吗”时,孩子们争相点击电脑上的“举手”图标,六年级学生李思用麦克风响亮地回答:“不能,因为病原微生物可能就在动物的舌头上!动物舔过的零食应该立即丢到垃圾桶。”
“湿衣服为什么难脱?”“时间的流逝均匀吗?”“存在平行宇宙吗?”北京理工大学志愿者涂熹霖则用三个充满思考性的问题引出云端课堂的主题“认识世界”,为孩子们讲解液体的粘性和摩擦力、时间流逝是不均匀的等科学小知识。孩子们对这些问题感到新奇,五年级的熊铭浩回答问题时说:“时间的流逝体现在教室的时钟上,体现在太阳的东升西落上。”一问一答间体现出孩子们陷入沉浸式学习科学知识的状态,“世界掌握在你们手中,努力去学习,去思考世界,去在生活中实践吧,这是独属于人类无比勇敢而浪漫的事业。”涂熹霖总结说道。

支教队员带领同学们观察培养基(通讯员 李师琪 摄)
云端课堂结束后,支教队队员文晗康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她带领孩子们进行苏文在云端课堂上介绍的“看见手上微生物”的实验,孩子们在“未洗手”和“洗手后”两组培养基上按压指印,常温培养48小时后,对比菌落数量的悬殊差异。“没洗手的菌斑像撒了芝麻的馒头!”六年级张文炤举着培养皿感慨。教室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中,“无菌操作”“菌落培养”等专业词汇被孩子们反复提及。

同学们的培养基作品(通讯员 李师琪 摄)
“云端课堂像给我的心里开了扇窗。”台子塆小学五年级学生郑楠萍展示着笔记上的病毒简笔画,“以前觉得科学家都在书本里,现在发现他们也曾是山里娃。苏老师说微生物能坐候鸟飞机,涂老师说时间可能像橡皮筋伸缩,我忽然觉得眼前的大山变得好小,还有好多秘密等着我们发现呢!”她的笔记本扉页新添了一行字:未来要建候鸟病毒监测站。

同学们专心听讲(通讯员 李师琪 摄)
支教队带队老师程唐煜表示,通过实时互动的云端平台,既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也创造出“教授-志愿者-学生”三层传递的教学链,“当孩子们追问着如何发现新的病原时,我们知道,科学教育的薪火正在这片青山间悄然燎原。”据悉,本次“七彩假期”系列活动将持续开展线上线下融合课程,为乡村儿童架设通向广阔天地的桥梁。
审核人 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