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孟垭雯 戴瑀飞 徐诗羡)7月8日至22日,华中农业大学魔幻星空支教队走进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刘杨社区,为当地的孩子们开启一段为期14天的暑期托管服务旅程。在一系列非遗体验课程中,石膏的厚重与漆艺的灵动碰撞出奇妙火花,非遗文化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的种子。
“石膏是咱们应城的宝贝,也是我热爱的事业,‘膏都盐海’的美名传天下。”7月17日,支教队联合应城市妇女联合会,邀请应城膏塑非遗文化传承人钟志平来到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体验日”由此拉开帷幕。

钟师傅讲解膏塑工艺(通讯员 马中旭 摄)
活动伊始,钟师傅亲手示范,从模型原型的创意构思,到灌浆、凝固、脱模等关键工序,每一步都讲解得清晰透彻。当她拿起已完成的石膏模具进行脱模演示,栩栩如生的造型瞬间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现场立刻响起阵阵惊叹。结合实例,钟志平深入浅出地传授着石膏彩绘的基础工艺,将“膏都”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融入这场生动的手工实践里。

钟师傅指导孩子们动手操作(通讯员 马中旭 摄)
随后,在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孩子们拿起黏土兴致勃勃地捏塑起来。小动物、小摆件……一个个憨态可掬、栩栩如生的手工作品逐渐成型。亲手浇铸石膏、屏息等待脱模的过程中,孩子们对“文化应城”的认知不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手中温热的石膏和眼前精致的纹样。“我们想做的,不只是陪伴,更是在他们心里播下一粒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志愿者戴瑀飞的话道出了活动的深意。这场膏塑体验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手工劳作,成为一堂鲜活的文化自信启蒙课。孩子们在亲身参与中,既领略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更收获了创造美的纯粹喜悦。

孩子们专注捏塑(通讯员 马中旭 摄)
如果说膏塑是应城地域文化的鲜活注脚,那么漆扇则带孩子们穿越时空,邂逅了流淌千年的东方美学。支教队以“漆彩童心”为主题,开设了一堂妙趣横生的非遗工坊体验课,让孩子们在亲手绘制漆扇的过程中,触摸千年漆艺的温度。
课堂上,志愿者徐诗羡用生动的讲述,引领孩子们探寻天然大漆的神奇特性:它如何从树汁变为“涂料之王”?漆扇的制作又藏着哪些独特技法?“我要在扇子上写字!”“这里得贴胶带保护起来!”孩子们瞬间化身“色彩规划师”,专注地粘贴美纹胶带、挑选心仪颜料,认真琢磨色彩的搭配。

志愿者带领孩子们搭配色彩(通讯员 马中旭 摄)
准备工作就绪后,最令人期待的漂漆环节点燃了全场的热情。孩子们分组协作,亲手调制色漆、构思纹样,将精心挑选的色彩滴入水中,再小心翼翼地把素白纸扇浸入漆液。当扇子缓缓提起,用吸油纸轻轻按压后,独特的星空纹、水波纹便在扇面上定格——有的如晚霞漫卷,有的似繁星点点,童真的想象与传统工艺碰撞,绽放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之花。课程尾声,孩子们手持自己创作的漆扇合影,灿烂的笑容里满是成就感。

孩子们展示漆扇作品(通讯员 马中旭 摄)
从“膏都盐海”的独特石膏工艺,到源远流长的漆艺华彩,支教队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课程,让深藏于乡土的非遗文化在童趣盎然的实践中“活”了起来,变得可触、可感、可创造。“看到孩子们专注的眼神和完成作品时满足的笑容,我们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队长孟垭雯感慨道,“希望这一系列非遗手工课,能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热爱传统文化、尊重工匠精神的种子。”
据悉,华中农业大学魔幻星空支教队已获批湖北省2025年“爱心托管班”志愿服务项目立项。除非遗体验外,本期托管班的课程还涵盖课业辅导、科普讲座、文体活动等多个领域,不仅丰富了社区孩子们的暑期生活,更在寓教于乐中增强了他们对本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审核人 刘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