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大学生记者团深入高校和媒体探寻融媒发展新动能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月 刘星辰)7月2日至24日,由校新闻中心学生通讯社、新媒体中心、南湖之声广播台的学生记者骨干组成的团队,围绕“融媒驱动下的高校新闻舆论传播力提升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主题,赴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科技日报、湖北广播电视台、极目新闻等主流媒体机构,开展深度调研与实践,探索校媒融合新路径与传播力提升策略。

校际交流互鉴,探索校园宣传新范式

团队首站走进湖北大学,与该校宣传部记者团围绕融媒体中心建设、选题策划、团队优化及运营创新展开研讨。双方在思维碰撞中互鉴经验,为优化宣传流程与团队建设提供新思路。

实践团与湖北大学师生座谈交流(费鸣起 摄)

在华中师范大学融媒体中心,团队实地参观演播厅、广播台等全流程工作空间。座谈中,两校就新闻调度机制、选题生成流程及官微运营策略等展开交流,华师团队开放活力的工作风格与细腻的内容产出模式,为我校融媒体建设提供多元参考。

实践团与华中师范大学记者团老师交流(费鸣起 摄)

对话业界专家,夯实国际传播理论根基

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是校园融媒体建设的关键课题。中国日报湖北记者站站长、高级编辑周荔华受邀莅临我校,以“中国日报的国际传播实践:如何通过故事传递中国声音”为题开展专题讲座。

中国日报记者讲座现场(费鸣起 摄)

周荔华结合30余年一线经验,解析全媒体时代国际传播的生态特征,通过展示《中国日报》版面内容,直观呈现国际传播载体特点。她指出,国内外新闻选题虽有共通性,但话语体系与视角差异显著,需精准把握海外舆论动态。在叙事策略上,她强调要紧跟热点、创新表达,通过具体人物与案例展现中国“可信、可爱、可敬”形象,并介绍了“元曦”数字人等技术赋能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

随后在线上平台端,中国日报网主编钦君老师围绕海外社交媒体国际传播展开分享。钦老师首先探讨了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的特点与运营策略,强调视觉内容、故事讲述及品牌形象一致性对提升传播效果的作用。她倡导线上线下互动、积极整合留学生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并结合华农等高校成功案例,说明主题策划、互联互通、粉丝参与和创意内容的关键价值,凸显了策略性运用社交媒体进行有效国际传播的重要性。

实践团认真聆听周老师讲座(费鸣起 摄)

沉浸媒体实践,锤炼融媒采编硬本领

深入主流媒体实践是提升专业能力的核心环节。7月4日至7日,实践团“湖北广电小分队”来到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了解国家级传媒基地的功能布局与高效运作模式,熟悉新闻采编全流程规范,为后续深度实践奠定基础。7月5日下午,分队成员以实习记者身份参与赛事报道与专场活动采访。在华中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劳动技能大赛现场,成员在资深记者指导下完成赛事记录与人物专访,掌握不同场景的拍摄技巧与采访节奏。7月6日,团队参与中国地质大学“校友回归”专场活动报道,深入了解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与校企育人项目成效,深刻体会新闻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在为期三周的实践中,成员跟随媒体记者老师参与选题策划、现场采访、多媒体制作全流程,从电视新闻与广播节目两个方面的工作细节中深度体验融媒体采编实务,学习如何在专用软硬件技术的支撑下保障新闻制作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同时加深对于高校融媒建设工作的认识。

7月8日,实践团“科技日报小分队”探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录制宁强博士科研专题视频。宁强博士聚焦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详细介绍实验室操作、温室育种及文献研究等日常工作,团队通过实地拍摄与访谈,直观感受农业科研工作的严谨性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丰富了融媒体发展建设案例经验。

实践团成员在省农科院参与采编(费鸣起 摄)

此外,“极目新闻小分队”参观学习了极目新闻的部门架构与工作方式,融媒体资源整合路径,深度考察内容生产、技术应用及传播策略创新经验。成员在教科文部参与视频剪辑工作,完成黄冈师范学院“荆楚优师计划”学子专题及“小小发明家”作品展示等内容制作,掌握短视频素材拼接、音效处理等实操技能,深刻理解新闻传播的感染力与严谨性。

“从理论学习到一线实践,我们既明晰了校园融媒体的发展方向,也锤炼了专业技能。”实践团成员表示,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形成兼具实践性的调研报告,为我校融媒体矩阵优化与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审核人 瞿明丽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