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信息学院学子调研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仇傲 于沐宸 阮怀明)7月14日至20日,信息学院“传承红色精神社会实践团”组织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集体走访武汉多处革命历史遗址,再各自返回家乡,通过实地调研与人物访谈,探索红色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落地形式和传承方式。

团队参观毛泽东故居(通讯员 李泽坤 摄)

在武汉,实践团成员相继参访中共五大会址、农民运动讲习所、毛泽东旧居、辛亥革命博物馆、首义公园等地。通过革命遗址博物馆内丰富的文献资料和复原场景,成员们深入了解党在1927年前后面临的历史背景与组织探索。在中共五大会址纪念馆,大家对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的早期形态表现出浓厚兴趣。在农民运动讲习所,陈列的一份份手写讲义和训练用具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早期农运教育的不易。在辛亥革命博物馆,展出的旗帜、军装、枪械等文物则使大家对“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有了更深理解。

团队成员向武昌起义纪念碑献花致敬(通讯员 李泽坤 摄)

集中研学结束,实践团成员陆续回到家乡,开展入村调研,走访基层干部、老兵、村民等群体,实地了解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的利用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在河南信阳市龙井乡,队员于沐宸走访当地政府公共服务办公室,采访了乡干部于敏。据了解,当地将红色旧址资源与现代农业相结合,做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尝试。胡沟村新四军淮南支队后勤医院旧址现已被开发为红色教育基地,结合当地茭白、蓝莓、大闸蟹等特色农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采摘和研学,既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也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不仅是收入增加了,村民也开始主动讲述自家与红军的故事,文化的自觉性是在慢慢恢复的。”于敏介绍说。

在山东菏泽市单县蔡堂镇,队员谢思禹重点调研了辛羊酒厂的转型情况。作为有数百年历史的酒厂,这里在抗战时期曾作为湖西革命区的物资供给基地。如今,酒厂在恢复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积极推进红色文化园区建设,计划将旧址打造为“红色记忆+非遗工艺”结合的产业载体。谢思禹在与基层工作人员交流中了解到,当地节庆活动中常常组织“老兵讲故事”“红色剧目快闪”“非遗手工体验”等内容,将红色教育与文旅消费结合起来,逐步形成“红色+”产业链条。

团队成员采访政府基层高级农艺师(通讯员 谢思禹 摄)

在广西玉林市,队员阮怀明走访81岁的抗美援越老兵肖贵忠。肖老曾任铁道兵第二师第五营营长,1967年随部队赴越南执行铁路抢修任务。“36小时里,我们冒雨排雷47枚,徒手修了被炸断的钢轨。提前10天打通了交通线。”他指着右腿上的弹片疤痕说。退伍后,他回到地方水电部门工作,一直坚守在基层一线,直到退休。交谈结束前,他在实践团的旗帜上签下“把坐标钉在国家需要的地方”,鼓励青年不怕吃苦、不惧平凡,把红色精神融入岗位与日常。

团队成员采访援越抗美老兵肖贵忠(通讯员 阮怀明 摄)

此外,队员周辉勇还在广西部分乡村进行了入户走访。在与村民交谈过程中,大家普遍提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村民吴情霞提到自己带孩子参观红色场馆的经历,希望能有更多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类似活动,让下一代从小了解历史、尊重英雄。村民吴德香则表示:“过去我们也苦过,靠的是一股不服输的劲儿。红色精神说起来高,其实就是日子里那点硬气。”

通过本次暑期实践,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红色精神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书中或展馆里,更融入了家乡土地的发展脉络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实践团表示,将进一步整理此次调研材料,结合文创设计、实践分享等形式,持续传播红色文化,引导更多青年在扎根基层中汲取精神营养,在新时代续写红色故事。

审核人 刘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