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白若丁 贾宏博 侯博一)7月13日至21日,资源与环境学院赴咸宁市三宝村暑期实践团队开展为期9天的暑期社会实践。此次实践以“绿色营”形式开展,聚焦自然保护主题,通过生态分析、科普宣传、田野调研等多种形式,践行“两山”理念,深入探索三宝村的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之道。
实地考察,绘制生态绿地图
来到三宝村,团队成员们深入村庄开展生态调研,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徒步一个多小时进入三眼潭,队员们重点观察沿途植被分布和野生动物活动痕迹,详细标注了红豆杉等多个珍稀物种的栖息地位置,实地记录了这一独特的生态系统特征。
三宝村被大面积绿色植被覆盖,地形以山地为主,山脉走势清晰,呈现出典型的山区村落地理特征,山中多楠竹,杉木等,并分布有各种蕨类,小灌木。村庄四周溪流环绕,部分区域由于连续的高低落差形成了小型的瀑布群,且附近多分布板岩和片麻岩,土壤发育欠佳,土层薄。
返回驻地后,营员们立即着手整理考察数据,将行进路线、特色动植物分布等实地考察成果系统呈现在图纸上,绘制出三宝村生态绿地图,为村庄生态保护规划提供了精准依据,也为可持续发展路径探索奠定了基础。
调研走访,记录环境变化
入户调研过程中,实践团队分成多个小组深入村民家中开展访谈。调研显示,自2018年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以来,三宝村林地面积显著增加,村民普遍反映“山上的树木更茂密了,空气也更清新了”。千亩竹林随风摇曳,优质猕猴桃种植地和天然养蜂场展现着这里的生态潜力,凉爽的气候条件更让这里具备了发展避暑旅游的天然优势。

团队成员采访三宝村村民(涂海蕊 摄)
但在生产生活方面,禁伐政策导致原先依赖木材收入的村民收入锐减,户均年收入从2-3万元降至主要依靠小规模种植和零工维持生计。更突出的制约在于基础设施,村内主干道自2008年修建后缺乏维护,路面破损严重,公共照明设施不足,超过80%的受访村民直言“我们支持发展旅游,但路要先修好”。在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上,虽然山体滑坡点已进行水泥加固,但如何平衡旅游开发与水电站运营、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仍是需要探索的课题。
调研结束后,营员们立即投入数据整理工作,将“环保与发展”这个宏大命题落实到每家每户的日常生活叙事中,形成初步调研报告。同时,团队走访了三宝村村委会,村干部们详细分享了村庄的发展现状与困境。“常住村里这些年,我们能真切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在村工作人员表示。但谈及发展,他们坦言山多地少的地理条件导致招商引资困难,此前尝试的旅游开发因可能影响水电站运营而推进受阻。
据村委会介绍,近几十年来三宝村持续推进环保工作。森林防火方面,组建10人专业巡逻队并实行重点防火期值班制度,已实现连续15年无重大山火;生态保护上,在水库上游划定生态保护区,对野生红豆杉等珍稀植物挂牌保护,还完成200亩坡地退耕还林;环境治理过程中,已建立生活垃圾每月4至5次的集中清运机制,同步整治了3处黑臭水体,改造农村厕所48户。
创意科普,开展环保宣传
基于调研内容,团队创新性地将环保理念与手工实践相结合。队员们在村委会为当地二十余名小朋友开展了一堂环保手工课,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向孩子们普及塑料制品相关的环保知识,并利用收集的塑料瓶,现场示范变废为宝的制作过程,手把手指导孩子们将废弃塑料瓶改造成会开花的笔筒和实用的浇花水壶。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不仅体验了创造的乐趣,更深刻理解了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现场洋溢着欢乐的学习氛围。

团队开展宣传工作(那欣格 摄)
实践期间,团队还通过拍摄宣传视频、撰写宣传文稿等方式扩大环保影响力,用镜头捕捉三宝村的自然美景。从潺潺溪流到苍翠山林,从清澈潭水到特色动植物,大量珍贵影像为制作环保宣传和文旅视频积累了丰富素材。
9天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三宝村的绿水青山间,在实践中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并用实际行动证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代代接力,绿色发展之路需要青年力量。
审核人 熊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