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王琰 于嘉纳)7月14日至24日,由边银丙教授带队指导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赴云南省昆明市暑期社会实践团先后走访湖北、云南多地,围绕菌类产业链从种植生产、科技研发到市场流通、文化传播的全链条开展实践调研。
7月14日,团队首站到访湖北省食用菌协会。在协会周全老师带领下,成员实地参观种植大棚,掌握耐高温菌种的关键生长条件及灵芝孢子粉破壁提取等核心技术;产品展示区从鲜品到深加工产品的呈现,展现湖北菌类产业加工多元布局,周全老师表示,深加工科技产品领域已形成以营养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发展格局,形成从功能性食品到生物医药的梯度化产品体系。如今梯度化产品体系,正深刻体现着科技对食用菌深加工领域的全方位赋能与重塑,推动食用菌深加工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智能化方向加速迈进。

周全老师带领团队参观协会产品区(通讯员 司欣然 摄)

李勇老师带领团队成员参观种植大棚(通讯员 司欣然 摄)
7月16日,团队前往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重点参观昆明植物研究所隐花植物标本馆。标本馆中收集了数十万份菌类标本,为团队成员直观展现了我国真菌标本保存技术的发展轨迹。20世纪80年代采用原始的火烤烘干保存,而现代机械化保存技术通过精准控温、真空干燥和低温冷藏,实现了标本形态完整性与遗传物质活性的双重保障。鲁金荣老师说“这些标本是科研数据的“活档案”,为真菌物种分类、演化研究及资源开发提供了实物依据,清晰勾勒出我国真菌研究从基础积累到技术革新的发展脉络。”

鲁金荣带领团队参观中国科学院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通讯员 司欣然 摄)
7月17日至18日,团队继续在昆明深入调研。昆明植物园内植物种类丰富,引种栽培的植物数量多达数千种。在此成员深刻认识到百草园真菌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核心作用——分解枯枝落叶促进养分回归,隐花植物馆菌根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关系则为植被修复提供了天然解决方案。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成员通过中国野生菌博物馆的珍贵标本直观感受菌类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转化路径,其中“中菌小香蕈1号”等新品种的培育成功,更是科研赋能产业升级的生动例证。

团队成员参观野生菌博物馆标本(通讯员 司欣然 摄)
7月19日至23日,调研聚焦市场流通与乡村实践。在云南木水花野生菌交易中心,团队掌握鸡枞、松茸等高端菌类的产销动态,以及干货、调味料等加工品的市场需求变化

团队成员在昆明木水花交易中心调研(司欣然 摄)
昆明寻甸山珍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内,11种菌类成品的标准化生产流程与微信视频号、抖音等电商平台的融合,展现了“传统种植+现代营销”的创新模式。合作社负责人马存芬介绍“线上销售突破了地域限制,极大地拓展了市场边界,产品销量正在稳步提高”。在寻甸县赵回下村,团队通过问卷调查与走访发现,合作社已带动500余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提升近万元。这一实践生动诠释了乡村振兴的产业逻辑:以菌类产业为纽带,将科研成果、市场资源引入乡村,形成“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合作社负责人马存芬带领团队成员参观加工厂(通讯员 司欣然 摄)

实践团队员张玉琴对赵回下村村民进行调研(通讯员 司欣然 摄)
7月24日,实践团与青火支教团在寻甸县赵回下村联动开展支教活动,结合调研所得,通过趣味实验、图文讲解等形式,向当地留守儿童普及菌类生长奥秘、生态价值及产业故事,搭建起“调研-科普-育人”的价值延伸链条,让乡村振兴与教育帮扶同频共振。
此次调研全面梳理了菌类从采摘种植、科技研发到市场销售、乡村应用的全链条发展现状。调研显示,菌类产业已构建起“科研支撑生产提质、生产对接市场需求、市场反哺乡村就业” 的良性循环。此次调研全面梳理了菌类从采摘种植、科技研发到市场销售、乡村应用的全链条发展现状。调研显示,菌类产业已构建起“科研支撑生产提质、生产对接市场需求、市场反哺乡村就业” 的良性循环。技术层面,从耐高温菌种培育到标本保存革新,科技突破为产业筑牢根基;产业层面,深加工拓展价值空间,电商打通流通壁垒;乡村层面,合作社模式激活乡村资源,实现农户与产业共成长。这不仅为菌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更印证了科技与特色产业融合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拓宽乡村振兴路径中的核心价值。
审核人:边银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