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逸韵 徐建堂 康凡)7月1日至7日,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赴广西梧州市实践团的6名学子深入六堡茶核心产区,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聚焦千年六堡茶产业守正创新与融合发展,通过行走茶园、对话匠人、研学科技、调研市场,助力乡村振兴,探寻产业振兴密码,践行“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担当。
溯源古茶技艺,洞察生态农业
实践伊始,团队在资深茶叶经销商彭映香女士指导下品鉴经典六堡茶,感受其独特风味。随后成员们深入六堡镇大中村茶园,体验鲜叶采摘,在茶农指导下学习手工炒茶与揉捻工艺,切身体验制茶的辛劳与技艺精髓。

实践团队在六堡镇帮助茶叶采摘 (徐建堂 摄)
7月2日,团队赴梧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地考察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成员们了解了太阳能驱动的“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系统,重点观察了茶树间作金钱草的生态治理模式,探究其固氮增肥、抑制杂草的生态学原理。在科研人员讲解下,团队成员学习了当地自育茶树品种的选育过程及其特性,深化了对生态农业系统性思维的理解。

实践团队队员黄芯卉在农科所基地学习( 徐建堂 摄)
聚焦青年市场,谋求破局之路
7月3日至4日,针对六堡茶在年轻群体认知度不足的问题,团队走访多家茶企,发放并回收有效问卷百余份。数据分析显示:“传统茶+新茶饮”是打破圈层的关键切入点。在当地茶企,成员们亲身体验六堡茶冰淇淋、茶萃护肤品及创新茶点,感受传统茶文化的当代表达潜力。在梧州骑楼城,团队采访了创意茶摊主及年轻游客,发现年轻一代对传统茶文化仍抱有潜在兴趣,是待培育的传承群体。

实践团在天誉茶企聆听六堡茶金花的知识 (陈韬 摄)

实践团队队员张逸韵在梧州骑楼城采访游客 (徐建堂 摄)
基于调研中得出的年轻消费群体偏好,团队成员与企业工作人员探讨了当下六堡茶发展困境的破局路径,如借助直播拓展线上渠道进行曝光和销售,或将地方方言、非遗纹样等文化元素融入包装设计,增强文化认同与亲近感。为将理论付诸实践,团队成员以青春智慧赋能茶乡发展,为当地茶企拍摄宣传短视频,全链记录生产线场景,助力品牌年轻化传播;基于百份问卷及企业访谈撰写产业调研报告,精准剖析品牌认知、市场拓展与科技应用的痛点,提出青年解决方案;创作“金花工艺”等系列科普文章,通过新媒体渠道科普茶文化,培育潜在消费群体,助力茶产业振兴与发展。
茶香浸童心,对话传非遗
7月5日,实践团队走进梧州市平浪村,为当地儿童开设茶文化小课堂。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生物工程2301班的黄芯卉用“红浓陈醇”四字童谣讲解六堡茶风味,并引导孩子们设计他们心目中的“六堡茶奶茶”, 在童心中播下茶文化的种子。

实践团队队员黄芯卉在梧州市平浪村为小朋友们做科普 (徐建堂 摄)
7月6日至7日,实践团拜访了两位六堡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党的二十大代表、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祝雪兰分享了她数十年扎根茶山,探索“古法+机械”工艺提升茶叶生产效率与品质,推动六堡茶规模化、品牌化,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历程。国家级传承人韦洁群及其女儿石濡菲展示了在包装设计上融合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的创新实践。她们的坚守与创新,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服务乡村振兴的责任担当。

实践团在六堡镇与党的二十大代表祝雪兰女士交谈 徐建堂摄
七日耕耘,终成回响。华农学子心怀“把小叶子做成大产业”的理想,深入田间地头,全面调研六堡茶产业链。未来,他们将以茶为媒,聚焦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继续在广袤乡土间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答卷!
审核 : 唐永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