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赵梓辰)7月3日至10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镇坪,以“青春赋能生态,解码双水双绿”为主题开展实践。团队通过政企访谈、乡土调研、产业走访等形式,深入生态环境局、乡村田野、企业园区、供销合作社等地,探寻生态理念落地、农旅产业融合路径,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青春动能书写“生态+乡村”实践故事。
生态探路:初遇阵地,解码实践逻辑
在安康市生态环境局镇坪分局。在与唐军局长的深度访谈中,团队深刻领悟到了“守护绿水青山,赋能乡村振兴”的理念。唐军从稻渔共生的生态逻辑讲起,详细介绍了当地在水质监测、绿色涵养方面的具体实践,生动阐释了“一水双用、一田多收”的模式——水稻生长过程中,水体既满足水稻灌溉需求,又能为鱼类提供生存环境,一块田地既能收获水稻,又能收获鱼类,让“双水双绿”从抽象理念落地为切实可行的生态兴农路径,这也为团队明确了青春力量赋能乡村的方向。唐军还寄语“年轻人的活力与专业是生态兴农的新鲜血液”,这番话更坚定了队员们用知识和实干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的决心。
乡土感知:深入乡土,感知民生温度
团队踏入坪宝村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与村民沟通交流。从水稻灌溉的水源保障、灌溉方式,到稻渔养殖的成本投入、收益情况等,队员们仔细记录下村民们耕耘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这些真实的经历,让“双水双绿”不再只是一个概念,而成为村民们守护土地、追求幸福生活的生动注脚。漫步在水稻梯田,稻渔共生的美好图景在眼前展开:水稻为鱼儿遮挡阳光,鱼儿则吃掉田里的害虫,这种“一水双用、一田双收”的绿色智慧,充分展现了生态理念在乡土中的强大生命力,也勾勒出乡村盛夏时节最美丽的模样。队员们运用专业知识记录调研数据,希望能成为乡村振兴的“连接器”,为乡村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实践团队成员在坪宝村与村民进行采访 (通讯员 王伊涵 摄)
在探索曾家镇葛根产业发展之路时,团队与阳河村第一驻村书记贺凯进行了云端连线,聆听他讲述驻村工作的“攻坚战”:加强党建引领,为乡村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发展特色产业,为村民增收拓宽渠道;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提升村民幸福感。团队成员了解到,贺凯还啃下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治理中的诸多“硬骨头”。

实践团队成员在曾家镇与贺凯进行电话访谈 (工作人员摄)
“驻村驻心,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家事”,这句朴实的话语彰显了基层干部对责任的坚守。陕西省司法厅派驻和顺家园社区支书助理马艺冰同志带领实践团队漫步和顺家园社区,打卡了社区里的儿童活动中心、中医药展馆、体育活动中心等场所,这些公共空间拼凑出乡村民生福祉的美好图景,也让大家见证了乡村建设为村民织就的“幸福网”。

马艺冰带领实践团队参观和顺家园社区中医药展馆 (通讯员 汤春燕 摄)
产业解码:探寻脉络,感悟基层韧性
团队奔赴曾家镇阳河村,与当地合作社的杨伟社长展开对话,解锁了“土地生金”的实践密码:通过盘活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让农产品有销路;带动村民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生态+产业”的融合思路逐渐清晰。在交流中,双方探讨了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以及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等问题,这让队员们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在地化实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走访过程中,合作社的筹备运营、驻村书记的坚守付出、社区设施的建设服务等这些“看不见的耕耘”,让队员们读懂了乡村发展背后的韧性,也更加坚定了用专业知识赋能生态振兴的决心。

实践团队成员在阳河村与杨伟座谈交流 (通讯员 罗尘晨 摄)

实践团队成员与杨伟合影留念 (工作人员摄)
农旅共探:聚焦生态,解码发展密码
团队走进安康彩稻香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踏入水稻基地,在盛夏的稻香中,一幅生态种植图景清晰呈现:遵循自然节律的灌溉系统如同大地的“血管”,源源不断地为水稻生长提供水分;防虫网与诱虫灯则织成了一张绿色防护网,有效减少了害虫对水稻的侵害。队员们梳理了“镇坪好米”的品牌故事和传播路径,助力其推广。公司黄总还分享了水稻生长各阶段的照片,表达了希望陕南稻香能飘向更广阔天地的愿景,队员们也表示愿意深耕实践,让青春助农的努力结出丰硕“稻穗”。

实践团队成员深入田间前往公司水稻种植基地 (通讯员 罗尘晨 摄)
再次走访彩稻香野园区时,黄总向团队勾勒了农旅一体生态园区的规划:计划在河岸架设大棚,引入鸭群,实现种植养殖循环,同时开展农家乐体验项目;建设菌菇深加工车间,以技术赋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打通“抚农助农”的产业链。大棚将成为游客体验农事的“体验场”,鸭群能增添野趣、打造“生态卖点”,菌菇深加工则能提升产品附加值,这些规划尽显生态与产业共生的密码。黄总“农旅让土地活起来、乡亲富起来”的话语深深触动了队员们,资环学子们见证了“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的巨大潜力,决心以青春力量为乡村绘制发展蓝图、注入发展动能。

黄总在园区介绍农旅一体生态规划 (通讯员 罗尘晨 摄)
她力赋能:对话创客,汲取巾帼力量
团队与镇坪县城关供销合作社的优秀女性创业者谢小燕交流时了解到,谢小燕深耕供销社复兴工作,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念,梳理供销社发展脉络、链接供需两端,让传统的供销社模式适配新时代发展需求,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树立了女性创业的标杆。身为市人大代表、省优秀女性代表,她将女性视角融入社会治理中,积极传递基层声音和女性声音。她还寄语年轻人“找到兴趣所在,做好自己”,激励队员们锚定热爱的领域,凭借专业知识前行,让“她力量”照亮青春逐梦之路。

谢小燕向实践团队成员讲述创业故事 (通讯员 罗尘晨 摄)
实践期间,资环学子们穿梭在镇坪的山水之间、产业之中、乡村之内,真切聆听生态振兴的脉搏。从解码生态理念到赋能产业实践,从感知基层韧性到汲取“她力量”,青春力量与乡土实践碰撞出了精彩的火花。未来,团队将持续把专业知识融入乡村发展实践中,让乡村的生态底色更加鲜亮,让乡土的希望更加浓厚,继续书写“双水双绿”助农兴农的新篇章。
审核人:熊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