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 深耕农场播希望种,青凤腾飞筑青春梦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晓颖 韩晓彤 王艺茹 张馨)7月12日至18日,由经济管理学院与文法学院跨学科组成的“青凤腾飞”实践团赴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调研隽青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在指导教师李琳带领下,团队通过实地走访、深度访谈等方式,考察农场运营现状与发展需求,并运用艺术设计学与经济管理跨学科视角,为农场品牌建设提供专业建议。此次调研充分发挥学科互补优势,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探索新路径。

初心如磐 千亩梦圆

在与农场创始人程艳的深入交流中,团队了解到这位湖北省劳模的创业故事。“2020年连续38天的物资配送经历,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新机遇。”程艳回忆道。从最初的小规模种植到如今近3000亩的经营规模,农场发展的每一步都凝聚着乡亲们的鼎力支持。据青山镇村委书记程应祥介绍,农场自成立以来,不仅带动全村年增收超过百万元,还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

作为返乡青年中的一员,农场经理舒思建分享了自己的切身感受:“在这里,我们不仅能获得8至10万元的年收入,还能学习操作无人机等现代农业设备。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可以更好地照顾家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而农场正为年轻人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团队成员通过集体讨论设计访谈提纲、共同参与访谈过程,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创业的艰辛与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实践让大家真切感受到,正是这些扎根乡土的创业者们,用智慧和汗水浇灌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队长韩晓彤在会议室进行访谈 (通讯员 王艺茹 摄)

智解农困 创赢未来

农场发展仍面临两重挑战:一方面线上渠道拓展不足,尽管程艳尝试过直播带货和电商平台销售,但效果始终未能达到预期,另一方面产品包装设计较为单一,缺乏系统化的视觉呈现。

实践团针对这些问题展开专项帮扶。团队制定了“先培育后转化”的数字化运营方案——通过微信公众号内容运营积累忠实用户,待粉丝基础稳固后再开发小程序商城。“线上渠道是现代农业的标配,数字化转型是农场发展的必由之路。”团队成员解释道。

农场积极借助华中农业大学产学研资源,持续引进优质种源和智能农机。7月15日晚,团队成员在舒思建指导下实地学习无人机精准施肥技术。这款智能设备不仅能高效完成大面积作业,还能实时监测肥料余量并自动预警,将传统施肥效率提升了3倍以上。

舒思建在田边为团队介绍施肥无人机的使用方法 (通讯员 王艺茹 摄)

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李琳老师的指导下,团队为隽青农场设计了品牌视觉形象设计方案,并创新研发玉米皮非遗工艺品。在成果展示会上,程艳特别赞赏:“这些设计既传承了农耕文化底蕴,又融入了现代设计语言,能帮助科技成果商品化转化,提高农产品溢价。”

实践团在会议室为程艳展示包装设计成果 (通讯员 王艺茹 摄)

利用农场废弃玉米皮制作的点翠风格头饰以环保材料替代传统羽毛,既降低了成本又突显地域特色。“这比真正的点翠工艺更具生态价值!”程艳拿着样品爱不释手地赞叹道。

实践团在制作原创玉米叶仿点翠头饰 (通讯员 王艺茹 摄)

青春赋能 沃土生金

本次实践中,团队为隽青农场搭建了微信公众号运营框架,设置“程艳故事”“隽青甄选”“会员专区”三大板块,并区分企业/个人采购通道。该平台未来将成为农场品牌推广和会员管理的数字化枢纽。

本次实践后,实践团成员深有感悟:“助农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与土地平等对话。只有俯下身来,才能真正帮到这片土地。”

如今的隽青农场正朝着“生产+文旅+科技”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模式转型。实践团队将持续跟进农场电商体系建设,让“科技味”与“泥土香”深度融合。正如农场金黄的玉米粒般,这里的发展正酝酿着甜蜜的蜕变。

审核人:李琳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