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贝贝)7月14日至20日,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赴河南开封社会实践团走进七朝古都开封,开展以“唱响汴梁,豫见青春”为主题的豫剧文化调研活动。从专业院团到市井公园,从博物馆藏到剧场舞台,队员们用脚步丈量这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脉络,在与豫剧演员、戏迷和创新实践者的对话中,探寻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青春表达。
溯源:触摸豫剧的历史厚度
实践首日,团队在校园内完成《豫剧认知现状调查问卷》后,即刻奔赴开封。鼓楼区古朴的建筑将队员们拉入文化氛围,大家便在开封市豫剧院开启了“寻根之旅”。在豫剧院李老师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到这座始建于1948年的河南首家国有戏曲院团,如何在数十年间创作排演众多经典剧目,成为豫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豫剧泰斗”展区内,泛黄的剧照、绣工精美的戏服与陈旧的唱片,串联起豫剧从明清民间艺术到国家级非遗的蜕变史。陈素真纪念馆中,“豫剧皇后”10岁登台、16岁成名的传奇,以及与樊粹庭共同推动豫剧现代化的事迹,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河南梅兰芳”的艺术风骨。“老一辈艺术家的坚守,是我们传承的底气。”队长郑妍妍说道。

团队成员参观开封市豫剧院(通讯员 郑妍妍 摄)
此后不久,实践团队走进开封市博物馆,在豫剧专厅进一步捕捉历史印记:常香玉义演捐机的家国情怀、樊粹庭“文戏武做”的改革智慧、田爱云为小众剧种散尽家财的坚守……这些故事让大家意识到,豫剧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唱腔技艺,更在于与时代同频的精神内核。与外校茶文化实践团的偶遇交流更让队员们顿悟:“所有传统文化的传承,都需要青年用创新搭建桥梁。”
扎根:遇见豫剧的生活温度
“您会哼唱豫剧吗?”在汴京公园的清晨,队员们带着这个问题与市民对话。小卖部的奶奶谈起童年听戏的经历时眼中闪着光,却在被邀请清唱时羞涩摆手:“过去唱这个会被笑话,早把爱好藏心里了。”而公园深处,树荫下的“露天剧团”却呈现另一番景象——几位老人面对镜头大方配合,主动演唱《花木兰》,甚至即兴跳起新疆舞,结束后还切开西瓜与队员们分享。“我从小就喜欢豫剧。”一位奶奶在团队进行采访时主动表示,笑声爽朗。
问答之间,队员们触摸到豫剧在市井的真实模样。“它不止在舞台上,更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团队成员雷婷薰感慨。从藏起爱好的内敛到公园献唱的洒脱,不同代际戏迷的状态,让大家思考:“如何让老一辈的热爱被更多人看见?”答案在老人们的期许中逐渐清晰——文化传承,从来不止于技艺,更在于人心的共鸣。
焕新:见证传统艺术的创新活力
传统豫剧如何在当代焕发活力?实践团在剧场、景区与文创店的走访中,找到了多层次的创新答案。

团队成员采访豫剧演员(通讯员 郑妍妍 摄)
剧场内,河南小皇后豫剧团的《风雨行宫》给出了舞台创新的范本。改良后的戏服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更显简洁利落,贴合现代审美,结合王红丽老师炉火纯青的演技,引得满堂喝彩。队员张柳莹感慨:“原来传统戏曲能如此引人入胜!”而在万岁山景区的茶馆里,《双簧》《穆桂英挂帅》等经典选段在游客簇拥中开唱。身着戏服的演员笑着说:“虽然有观众听不懂方言,但改良服饰和互动表演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停下脚步。”这种将戏曲融入旅游场景的尝试,用近距离互动打破了传统舞台的隔阂,让非遗在烟火气中自然传播。

与文创店主进行访谈(通讯员 郑妍妍 摄)
而在开封多家文创店内,花木兰、穆桂英等经典角色被转化为卡通书签、钥匙扣,戏服上的刺绣纹样融入饰品设计,以实用有趣的形式走进日常生活。店主表示,许多顾客从被颜值吸引到主动了解背后的戏曲故事,“以物载文”的方式正悄然拉近年轻群体与传统艺术的距离。当豫剧既能在剧场震撼心灵,也能在景区带来欢乐,更能通过文创融入日常,这门古老艺术便真正拥有了穿越时代的生命力。
七天调研落幕,实践团队在这一过程中见证的不仅是豫剧的传承故事,更是一门传统艺术与时代对话的智慧。豫剧的生命力从来不在孤高的殿堂,而在每一次年轻目光的注视、每一次创新表达的尝试、每一份跨越代际的理解中。当青春力量与传统艺术真正“豫”见,这门流淌在开封血脉里的艺术,必将在新时代唱响更辽阔的天地。
“豫剧的魅力,在于它既能在博物馆里沉淀历史,也能在公园里鲜活生长,更能在创新中拥抱青春。”队长郑妍妍表示,接下来将通过新媒体使调研成果走入年轻人视野,让更多同龄人听见这门古老艺术的时代回响。
审核人:刘明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