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非遗灯彩映初心,巧手布偶传温情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勾晓佳)7月11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赴宁波市象山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西周社区教育学院开展了“山海引线·绣偶传心”主题布偶缝缝乐活动和“灯传瑜韵·草映初心”主题花草灯制作活动,为西周镇“西望候鸟”暑假夏令营带来张瑜精神讲解和非遗制作体验课堂。

本次活动以非遗文化传承为纽带,实践团讲解了湖北汉绣与宁波金银绣的技艺以及石浦鱼灯的历史和制作工艺,并引导小朋友们将传统技艺融入布偶和花草灯的制作当中,为他们带来了一场充满创意与温情的文化体验。同时活动还特别纪念了华中农业大学的优秀学子张瑜,介绍了张瑜精神和服务队的来历,向同学们弘扬了张瑜服务队的奉献精神。

初心如灯:非遗灯照亮文化传承

队员讲解石浦鱼灯(通讯员 姜淞庭 摄)

与小朋友一起制作花草灯(通讯员 姜淞庭 摄)

在花草灯制作课堂上,实践团成员先以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学子张瑜的英勇事迹为切入点,向孩子们讲述了“心怀感恩、甘于奉献”的张瑜精神。同时结合了明代抗倭名将胡大海的借鱼群破敌的民间传说,详细介绍了象山石浦鱼灯600余年的历史渊源。队员吴金枝以俗语“正月十三挂鱼灯,能保平安迎丰收!”为引入,带着孩子们齐声念诵“十三上灯,十八倒灯”的古老习俗,让这一渔家传统在朗朗声中深植心间。

一盏盏鱼灯在光影间摇曳,讲述着渔家故事,也承载着渔民们对驱邪纳祥的祈愿。孩子们听得专注投入,不时点头回应。接着实践团让小朋友们自主挑选花草灯材料开始动手制作,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指导帮助下,小朋友们先用材料组装起形状各异的骨架;然后在每一个面上粘上花草纸,课堂上不时会响起刷刷的声响;接着在框架里面固定好灯丝,整个灯便亮堂了起来;最后在灯下面绑上流苏,红色的丝线轻轻地扫拂着桌面,再装上麻绳、木棍,一盏盏各具创意的花草灯就制作好了。

孩子们看着鱼灯念“平安”,数着灯中叶脉悟“共生”。服务队以“心怀感恩、甘于奉献”的张瑜精神为火种,让传统技艺在童心里生根,那鱼眸与花影交汇的暖光,正是文化传承不灭的灯。

针线传情:绣法技艺织就童心

在布偶缝制课堂上,实践团也以张瑜精神为引,深入挖掘鄂甬两地非遗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介绍了湖北汉绣与宁波金银绣的独特魅力,在针线之间串联起了两地非遗的魂魄:汉绣以浓烈色彩彰显“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金银绣则以大面积金银色丝线传递“勇搏风浪、守望相助”的品格。

队员们给小朋友们分发了圆头针、海绵布、彩色线等材料,通过讲解和示范,带领孩子们一同学习齐针、套针等传统针法,亲手缝制布偶。在实践团成员的耐心协助下,孩子们专注地穿针引线、填充棉花、点缀装饰,一个个充满童趣与创意的布偶作品渐次成型。

与制作缝缝乐的小朋友合影(通讯员 姜淞庭 摄)

“穿刺喻勇毅、缠绕喻团结、收针喻精神永续”,孩子们学习并运用两种非遗技艺创作布偶,不仅在飞针走线间感受鄂甬两地非遗文化的魅力,更深刻体会到了张瑜精神的坚韧与奉献。针线缝合的布偶成为连接鄂甬情缘、弘扬张瑜精神的鲜活纽带,让非遗文化的韵味与奉献精神的力量在温情传递中持续延续。

活动尾声,队员们鼓励孩子们将亲手制作的布偶或花草灯赠予亲友,让这承载文化印记与奉献情怀的“善念信物”,化作传递鄂甬情缘、弘扬张瑜精神的生动纽带。

审核人:林辉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