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承本禹初心,耕乡土未来:华中农大工学院实践队助力恩施乡村“产才”双兴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余江东 孙圣杰 李龙程)7月14日至15日,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一行5名学生在辅导员卜祥利、李龙程的带领下,前往恩施市官店镇竹溪沟村,开展适配当地的小型农用机械调研与教育帮扶活动。团队深入田间地头与校园课堂,既聚焦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又关注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育人理念,让青春在服务乡村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聚焦农机需求 助力产业提质

竹溪沟村以白肋烟、玉米、土豆为核心作物,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格局。实践团队通过走访发现,当地在白肋烟移栽、采收,玉米和土豆种植等环节,仍大量依赖人力,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不高。由于外官店镇的山地地形复杂,大型农机难以施展,小型农机的适配性成了破解难题的关键。7月14日,团队通过与村支书座谈、走访20余户种烟大户、实地观察田间作业,聚焦“小型农机如何适配山地作物种植”展开深入调研。

“国家政策好啊!买移栽机补贴了三成,我这60亩烟田才算种得动。” 有着20年党龄的烟农柳建新,指着田边的农机跟队员们算着账。有了机械助力,移栽效率比纯人工提高了5倍。

实践团在采访种植大户柳建新(通讯员 郭福山 摄)

不远处的烟田里,王大叔正和几位农户弯腰摘除烟株底部叶片,半小时仅完成30余株。“这活儿看着简单,弯腰久了直不起身,还得拿捏好力度,生怕伤了烟株。”他直起腰揉着后背,对队员们说:“要是有能顺着垄沟走的小型摘叶机,既省劲儿又保准,那该多好。”

针对柳爷爷、王大叔等农户反映的问题,团队结合白肋烟“打顶抹杈”“采收捆绑”等环节的需求,详细记录下 “山地小型摘叶机”“便携式智能喷雾装置”“可折叠式烟叶晾晒架” 等4类农机功能改进建议,并计划联合农业工程系教师开展针对性研发。

“这些需求记在本子上,更刻在心里。”队长余江东表示,接下来会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具体方案,让小农机在山地里真正帮上忙。国家农机补贴政策托底,再加上量身定制的技术支持,竹溪沟村的田间地头,定会迎来更省力、更高效的好日子。

深耕教育土壤 播撒希望种子

从农业生产的现实困境中,团队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人才支撑。7月15日上午,团队转至摩峰中心小学,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考虑到该校留守儿童较多,团队成员分组走访了10余名学生家庭,详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并为走访到的学生送去了文具套装、科普书籍等物资。

卜祥利、李龙程在座谈交流中,结合农村孩子的认知特点,分享了“田间科学小实验”等趣味教学方法,建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现在的娃娃大多跟着老人过,能有人来陪他们说说话、教点新东西,比啥都强。”摩峰中心小学刘老师的感慨,让团队更加坚定了“教育扶智”的意义。

实践团与摩峰小学学生深入交流(通讯员 郭福山 摄)

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卜祥利是原华农支教团队成员,2017年他在摩峰中心小学完成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此次重返故地开展教育实践,卜祥利望着教室墙上“本禹志愿服务队”的旗帜,眼神里满是感慨:“十二年前,徐本禹老师带着行李走进大山时说‘有些事情是值得用一生去做的’。七年前我来到这里,才真正读懂这句话的重量。就像本禹老师当年播下的种子,我们这些后来者能做的,就是继续浇水施肥,让它长成参天大树。”

在这所与“本禹志愿服务队”有着深厚渊源的小学开展教育活动,既是对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初心与担当的忠实传承,也让卜祥利在故地重游中,真切感受到当地教育发展的蓬勃生机,这份跨越时光的教育坚守,正以最温暖的方式延续着。

接力支教薪火 筑牢振兴根基

本次实践中,团队与正在摩峰中心小学支教的本禹支教团成员深入交流,了解到已有3名从这里走出的学生考入涉农院校,毕业后回到恩施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些“走出去又回来”的年轻人,正是“本土人才培育”理念的生动实践。团队队长余江东感慨:“柳爷爷需要的农机,最终要靠懂技术、懂家乡的人来设计推广;摩峰小学的孩子们,或许就是未来解决乡村问题的主力军。”本禹支教团的接力坚守与返乡学子的实践证明:只有让知识扎根乡土,让人才回归故里,才能构建起“教育赋能 — 人才回归 — 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团队成员表示,将把农机调研成果与教育实践感悟相结合,一方面推动适用于当地的农机研发,另一方面持续关注摩峰小学的教育需求,助力更多本土人才成长,让乡村振兴的“造血”机制真正运转起来。

实践团与摩峰小学学生合影(通讯员 郭福山 摄)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中,工学院团队既倾听农户对农机的迫切需求,又关注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用“技术调研+教育帮扶”的双轨实践,践行了华中农大“勤读力耕,立己达人”的校训。从为白肋烟种植设计农机方案,到在摩峰小学播撒知识种子,再到呼应本禹支教团的育人初心,团队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将“外部助力”转化为“内生动力”。未来,团队将持续跟进农机研发项目,并与本禹支教团联动,为摩峰中心小学开设“乡土产业科普课”,让更多孩子看见家乡的潜力,让更多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审核人:瞿明丽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