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辜香群 孙珂 韩池)7月5日-7月12日,经济管理学院乡村振兴调研“襄阳小分队”在杨志海副教授带领下,深入襄阳市枣阳市、谷城县6镇12村开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社会实践。实践团队通过田间地头走访、农户深度访谈、书记主题专访、产业基地共建等形式,解码鄂北乡村“椒红、茶绿、枣青”的三色振兴之路。
红:辣椒点燃产业融合新引擎
晨光穿透薄雾,连片的辣椒田在鄂西北丘陵间铺展成蜿蜒缎带。7月7日上午,实践团队沿着田埂走进谷城县五山镇熊家岗村。在这里,队员们见证了“小辣椒”撬动“大产业”的生动实践。这个曾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如今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电商”的发展模式,让枝头的火红成为产业振兴最亮眼的底色。
熊家岗村由村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推行“统一技术、统一销售”模式,实现了辣椒的标准化生产。同时,通过订单农业和电商直播的方式,让小小辣椒乘“云”出村,销量不断上升。在专访时,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朝天椒”的书记安坤谈到:“几年前,村集体债务高达300多万元,而现在,村集体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让村里的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今年,我们引入重庆的新品种辣椒,产量有望再进一步增长!”他向调研队展示的账本数据,印证着村庄辣椒产业发展的实效。随后,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熊家岗村挂牌。双方在聚焦产业转型升级、电商人才培育等领域达成共识,未来将共同探索乡村振兴之路。
绿:茶香氤氋绘就生态致富图
7月7日下午,团队成员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来到了杨家老湾村。面对“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产劣势”,五山镇杨家老湾村打出“生态牌”。2018年,杨家老湾村党员杨书成返乡创业,在村集体的支持下创建了裕满春茶业公司,投资1500万元,整合1500亩分散茶园,依托“玉皇剑”品牌实现高标准集约经营;借力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打造“赏采制品”茶旅全链条项目。“我们不仅卖茶叶,更卖风景、卖文化。”在茶文化体验中心,团队成员共同见证了茶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杨家老湾以能人大户带脱贫致富,在村集体的带领下延伸出“茶文化体验+乡村旅游”的复合模式,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真正让生态价值得以向经济价值转化。“以前总觉得山多地少是穷根,现在才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60多岁的老茶农习会平认真地对调研员说道。团队队员甘苗苗感慨:“从卖茶叶到卖风景,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一定会越走越宽!”这片曾被视为发展桎梏的青山绿水,正成为新时代“两山”理论的生动缩影。

杨志海老师与队员们同当地村委合影

队员与农户进行访谈(孙珂摄)
青:枣林经济激活农旅新动能
7月12日下午,团队成员共同来到枣阳市刘升镇李老湾村。当车辆驶入枣阳市李老湾村时,连片枣林织就的绿色画卷令大家惊叹,枝头缀满的青枣在阳光下泛着光泽。2019年,乘着湖北省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的东风,李老湾村充分挖掘本地山水资源优势,村集体统一规划、建设、维护,引入市场主体运营,打造枣树林田园综合体,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目前已投资建成山水农庄、大灶台、商贩摊位、卡通乐园、草莓采摘园、共享菜园等特色经营项目,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村集体通过收取租金、服务费等方式获得收益,每年保底收益达三十多万元。“我们始终坚持‘农旅融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的发展理念,将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体验到农耕文化的魅力。”李老湾村站长李述勤介绍道。当看到农户讲述丰收时绽放的笑容,调研员丁戈谈到:“绿水青山就是幸福靠山,立足资源禀赋,小山村也能蹚出特色振兴路!”

团队成员在参观枣树林(孙珂 摄)
经过几天的实践调研,团队不仅深入了解了鄂北乡村产业发展的现状,更深切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队长辜香群表示:“乡村振兴需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激活资源要素,鄂北乡村以红色产业强链、绿色生态赋能、青色农旅增效,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特色路径,作为华农学子,我们更应该始终坚持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做产业振兴的‘智囊团’、生态保护的‘先锋队’、文化传承的‘践行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杨志海老师感慨到:“从辣椒产业的链式突破,到茶业生态的价值跃升,再到枣业农旅的深度融合,我们见证了乡村振兴的多元可能。希望学子们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以专业赋能乡村振兴。”
审核人:杨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