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文法学院师生赴河北省开展革命圣地研学与新区建设考察社会实践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轩怡 朱嘉琪 朱靖 张雨婷)7月6日至9日,文法学院师生代表赴河北省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石家庄市平山县西柏坡村、正定县塔元庄村,保定市冉庄村、白洋淀及雄安新区等地,开展了为期4天以“重走革命圣地,走好新时代‘赶考路’”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沉浸式教育、实地调研与互动学习相结合的形式,深入河北省红色革命圣地和雄安新区,遵循解码革命精神、活化红色基因、外化时代担当的模式,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探索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路径。

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光影中的革命记忆

7月6日上午,河北省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班仪式在国歌声中举行。石家庄市委党校老师作“新时代西柏坡精神传承发扬”专题报告,深入阐释“两个务必”的内涵。学院党委副书记周治瑜强调,此行是加强党性锻炼、落实巡察整改和破解事业瓶颈的需要。他要求师生珍惜学习机会,充分汲取革命精神和改革实践的力量,并在实际行动中消化、内化与转化。

开班仪式上师生齐唱国歌(通讯员 朱靖 摄)

6日下午,实践团赴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通过历史影像和文物了解石家庄战役的历史,感悟革命的艰辛。实践团成员朱嘉琪在参观后表示:“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传承好这份红色基因。”

研修班师生前往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通讯员 朱靖 摄)

6日晚,实践团观看了大型沉浸式革命历史演艺《石家庄1947》。该剧目以国共两党围绕解放石家庄展开的情报战争为主线,生动再现了攻城前24小时情报人员的英勇事迹。演出尾声,当胜利的曙光初现,全场气氛达到顶点。实践团成员张轩怡分享道:“打破传统舞台界限的演艺形式让我们在跨越时空的震撼体验中,深切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在黎明前夜的坚定信仰与智慧。”

集体观看大型沉浸式革命历史演艺《石家庄1947》(通讯员 朱靖 摄)

西柏坡的精神烙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7月7日,实践团来到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的西柏坡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团队先后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接受了一次全面而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西柏坡,这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小村庄,有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美誉。这里见证了中国革命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共中央旧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依然保存完好,简陋的居住环境与艰苦的办公条件,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们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塔元庄蝶变:乡村振兴的生动课堂

7日下午,实践团走进塔元庄文化长廊,一幅幅历史照片如画卷般展开,生动呈现了村庄30年来的发展历程,深刻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与塔元庄的深厚情谊。在村史馆内,塔元庄的发展轨迹清晰可见:该村以“农业产业化、养老市场化、旅游规范化”为引领,通过旧村改造、智慧农业升级、康养产业创新等举措,实现了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的双提升。特别是在村企合作展区,智慧农业和电商平台等创新成果,更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通过系统参观,实践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这个昔日的贫困村如何蝶变为“全国文明村”,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伟力。

团队成员们在塔元庄村参观文化长廊(通讯员 朱靖 摄)

冉庄地道战:地下长城中的智慧

7月8日上午,实践团抵达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参观学习。在专业讲解下,学员们深入了解了冉庄地道战的历史背景,深刻体会到中华儿女在抗战中巧妙利用地道攻守兼备的智慧——既能有效隐蔽,又能灵活出击。学员们还实地钻入地道,亲身感受这座“地下长城”的精妙构造,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群众智慧、砥砺爱国情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门口合照(通讯员 朱靖 摄)

雄安印象:未来之城的青春探秘

8日下午三时许,实践团怀着期待的心情踏入雄安·印象展馆。巨大的沙盘模型首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讲解员介绍道,雄安新区坚持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规划构建 “一主、五辅、多节点” 的城市空间格局,如今启动区、起步区建设已初见成效。模型旁的动态影像则实时展示着重点项目的建设进度,从拔地而起的雄安高铁站到绿意盎然的郊野公园,一个个场景让成员们直观感受到“未来之城”的雏形。

参观雄安新区沙盘模型(通讯员 朱靖 摄)

荷花淀畔的文学回响:从革命到生态的传承

“关于苇塘,就不只是一种风景,它充满火药的气息,和无数英雄的血液的记忆。”最后一天,实践团走进白洋淀荷花大观园的荷花淀派文学馆。从淀畔青年到以笔为枪书写抗战历史,孙犁先生的半身铜像静立,仿佛静静诉说着水乡风光与军民情谊,勾勒出他与白洋淀的文学之缘。在这里,大家得以触摸该流派的根脉,感受孙犁笔下流淌的诗意与力量。

此次研学,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实践团师生在石家庄解放纪念馆的文物见证中铭记奋斗初心,在西柏坡纪念馆与中共中央旧址重温“两个务必”历史内涵;在塔元庄村剖析“农业产业化、养老市场化”转型路径,在雄安印象馆解读“一主五辅”未来城市规划;在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钻入“地下长城”感悟群众抗战智慧,在白洋淀生态治理现场体悟绿色嬗变。最终凝练形成“红色精神传承”与“青年使命担当”双轨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红色基因代际传播提供鲜活范本,赋能师生在新时代“赶考”路上交出合格答卷。

审核人:周治瑜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