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探寻宜昌柑橘产业的振兴密码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黄佳雨 李恒湘)7 月 1 日至 4 日,园艺林学学院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在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程运江教授及朱峰研究员的带领下,深入宜昌多地开展柑橘产业调研实践活动,循着育苗、种植、采后、加工、销售全链条探寻振兴路径。当地在智慧育苗、科技种植、保鲜升级及产业链延伸等方面成效显著,实践团亦深切感受到柑橘文化的独特魅力。此次实践既深化了校地合作,更彰显出一代代华农人助力产业发展的执着坚守。

探寻宜昌柑橘产业的振兴密码

实践团循着“育苗—种植—采后—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条,全方位探寻宜昌柑橘产业的振兴密码,其绿色种植、智能赋能、全链发展的模式,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鲜活范本。

育苗作为柑橘产业的源头环节,其效率与质量直接关乎后续种植成效与产业发展根基。实践团走访了湖北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仟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智能化育苗领域的探索者,正试运行全国首套柑橘育苗软钵通用智慧装填生产线。这套由上料铲车、搅拌装置、暂存料仓、装填产线及转运车等构成的智能系统,以高度自动化作业大幅减少人工投入,不仅显著节省劳动力成本,更将育苗效率提升至全新水平,为柑橘产业从源头注入科技动能。

种植是柑橘产业链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果实品质与产业效益。实践团走访的宜昌洋红农示范园,以科技为笔勾勒出现代化种植图景——通过宜机化建园、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树体矮化栽培及果园生草栽培等技术组合,构建起高效生态的种植模式。这套模式成效显著:示范区产量提升15%以上,优质商品果率提高20%以上,劳务用工减少30%,化肥农药用量降低20%,总体增效达 20%,为平地柑橘种植树立了标杆。而秭归县水田坝村的山地种植示范园区,则展现了科技破解地形限制的智慧。无人机飞防运输、单轨运输车等“黑科技”打破山地作业瓶颈,搭配果园生草绿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让崎岖山坡变身高效果园。实践团成员赵孟辉对比后深有感悟:“平地果园的标准化管理已令人赞叹,山地果园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高效生产更让人震撼,这次田间学习让我们真正摸清了不同地形下柑橘栽培的门道。”

实践团调研洋红农种植示范基地(赵健霄 摄)

保鲜技术是柑橘产业链中衔接产销、锁住品质的关键一环,直接关系到果品价值的留存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此次调研中,实践团走进宜昌夷陵红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其标准化冷藏保鲜库堪称柑橘保鲜技术迭代的生动注脚——从传统冷库到新型保鲜冷藏库的升级,不仅将柑橘腐烂率精准控制在3%以内,更实现节能40%以上,为产业注入绿色低碳动能。实践团成员谢宝琛实地观摩后不禁感叹:“小小冷库藏着大乾坤,技术创新让柑橘‘鲜’度更持久,也让绿色发展理念在产业链末端落地生根。”

实践团调研新型冷藏保鲜库运行情况(赵健霄 摄)

产业链的延伸为柑橘价值赋能,“吃干榨尽”的全利用模式更让柑橘价值得到深度挖掘。调研中,土老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深耕柑橘加工领域,聚焦橘醋生产,年产能达 3.5 万吨,从橘肉到橘皮实现全利用,践行绿色环保“零废弃”理念;秭归屈姑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生产线将鲜果转化为多元加工品,产品远销海外;湖北果趣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则依托冷库、预冷区及高效冷链物流,为柑橘“走出去”搭建起畅通渠道。这种“加工多元化+销售全球化+利用全链条”的模式,显著提升了柑橘产业附加值,让一颗果子催生出多重效益。实践团成员不禁感叹:“从鲜果到深加工产品的蜕变,从田间到国际市场的跨越,让我们真切看到了产业链延伸赋予乡村产业的蓬勃生命力。”

感悟文化赋能产业深层内涵

实践团成员走进宜都柑橘文化体验中心与中国三峡柑橘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柑橘文化之旅。馆内,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布展的各种柑橘标本、古代农具以及与柑橘相关的书画作品,生动地勾勒出柑橘在宜昌地区的历史轨迹,全方位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讲解员的详细讲解,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到,柑橘在宜昌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更是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宜昌人的情感与记忆。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徐欣欣表示,柑橘产业发展,产品品质是基础,而文化赋能则是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将文化元素融入产业发展,才能让柑橘产业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实践团参观柑橘文化体验馆(赵健霄 摄)

实践团成员深入了解了宜昌柑橘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产业链构建,更感受到了柑橘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实践团成员黄佳雨表示深刻感受到产业一线与理论的差距及农业工作者的艰辛,更明晰了农学人应将论文写在田间地头的责任。

审核人 程运江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