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许文璨 屈晓璐)6月28日,由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园艺林学学院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主办的第二届“园艺科学与艺术探索”科普夏令营在华中农业大学举行。来自洪山高级中学、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武汉澳新高级中学、武汉翠微中学等四所中学的20余名学生参与活动,在科学探索与艺术体验中,深入感受园艺学科的多元魅力。
本次夏令营围绕“科学启知-情境赋能-实践润心”三个层次,系统设置科研讲座、实地参观和实践操作等环节,聚焦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与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的双重目标,致力于在沉浸式体验中播撒科学种子、激发探索兴趣。

▲来自洪山高级中学等四所中学的20余名学生参加夏令营,图为师生合影(通讯员 王沁瑶 摄)
夏令营紧扣实验室近年来在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精选科学性强、感知度高的主题内容,引导同学们以科学思维观察世界、理解自然。
开营仪式上,实验室副主任柴利军教授系统介绍了园艺学科的发展历程与交叉特色,强调园艺科学在生态建设、营养健康、文化创意等方面的重要价值,鼓励同学们保持好奇与思辨,在自然现象中发现科学之美。张飞教授以“柑橘油胞发育之谜”为题,结合团队在脆蜜金柑风味形成机制上的研究,展示科研如何从日常果品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说并验证过程,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与研究思维。王鹏蔚教授带来“植物世界的微观探索”专题讲座,从细胞结构讲到显微成像技术的演进,引导学生认识微观结构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在实地参观环节,同学们走进实验室和校史馆,沉浸式了解科研组织结构与农业科技发展历程,增强学科认知与职业理解。
在实验室参观中,实验室公共平台贾慧慧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实验设施与平台布局,讲解科研流程,并介绍园艺作物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与实验室在种质创制方面的代表性成果,加深学生对“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全过程的理解。
在校史馆,工作人员结合图文展陈与实物资料,介绍学校在农学领域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展示几代农业科技工作者扎根一线、服务国家的使命担当,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科研事业的厚重底蕴与时代价值。
实践体验环节构建“感知-操作-思考”的闭环,引导同学们在动手操作中理解科学方法,在亲身参与中深化探究意识。
在“嫁接实践”中,林宗成教授讲解园艺嫁接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指导学生完成番茄与马铃薯的异种嫁接实验,并鼓励大家将嫁接苗带回家中持续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植物生长调控过程与农业技术创新。在“园艺产品感官评价”环节,徐娟教授团队设计嗅觉识别与果品品鉴任务,学生需通过嗅闻辨识样品气味,并结合品尝不同果蔬样品的味觉体验,理解感官评价在园艺品质分析中的科学逻辑与应用价值。在“花文化体验”中,王媛媛副教授讲解东方传统插花的艺术逻辑与审美体系,指导学生自主完成插花作品,感受植物艺术之美;茶学研究生曹雅婷通过六大茶类讲解与茶艺展示,介绍茶叶加工、功能特性及礼仪文化,拓展学生对农产品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解。
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强教授表示,通过活动激发同学们的科学兴趣与探究热情,重点展示实验室推动科技成果科普转化和人才早期培养的积极实践。未来,实验室还将持续打造高质量、多样化、有温度的科普活动,为培养青少年科学素养、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审核人:卢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