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罗涵玥)6月3日下午,第352期狮子山讲坛在学生综合服务楼501报告厅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刘亭副教授受邀作“第一个‘新主流’电影怎么拍”主题报告。

刘亭做客狮子山讲坛(通讯员 林铭洲 摄)
“当京剧的程式化表演遇上现代电影特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刘亭将新旧两版《智取威虎山》电影进行对比,引发在场师生们思考。1970年京剧版《智取威虎山》的唱段响起,演员以精彩身段配合简洁布景演绎经典;2015年徐克导演的电影版中,航拍镜头下白雪皑皑的东北林海瞬间铺满整个屏幕,狙击战的音效让不少同学屏息凝神。“90度仰拍杨子荣时,环境暖色调与英雄坚毅眼神的配合,正是新主流电影对经典的创新诠释。”她讲解道。
“中国电影的探索之路从未停歇。”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爱国主义题材电影的发展历程,刘亭谈到,从1959年《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到1987年“主旋律”电影概念的提出,再到早期主旋律电影面临的表现困境,中国电影人创新求变,突破瓶颈,不断推动主旋律电影向新主流电影转型。

刘亭讲解主旋律电影向新主流电影的转型(通讯员 林铭洲 摄)
结合《开国大典》《建党伟业》等影片片段,刘亭分析道:“这些影片不仅聚焦宏大叙事,更注重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关于新主流电影的四个重要特点,她介绍,题材上,多选取敌我冲突的正取向故事;人物塑造上,不再是全面的完美形象,而是有着局限性甚至有弱点的个体,让人物更加真实丰满;制作方面,往往采用大制作、高预算,运用先进的电影技术打造震撼的视听效果;影片主题上,能巧妙将个人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让观众在感受个人命运起伏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国家与民族的大义。
随着新主流电影逐渐走向成熟,微宏叙事成为其重要的表达策略。刘亭讲到,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影片通过人民齐心协力修旗杆的情节,以小人物视角展现开国典礼的历史时刻。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通过一个个生动细节与鲜活人物,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生活的烟火气紧密相连。“让观众能够在红色历史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这正是新主流电影的魅力所在。”她谈道。
“新主流电影必将以更精彩的故事,向世界传递中国力量。”刘亭总结道。活动最后,师生们就“新主流电影的海外传播”“青年导演如何参与创作”等问题与刘亭探讨。
嘉宾介绍:刘亭,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会员;在《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财经报》等媒体发表文艺评论十余篇。本次讲座将围绕“新主流”电影展开,从题材选择、人物塑造等角度解析其广受欢迎的原因,揭示其成功背后的密码,解读价值传递内核与美学构建逻辑。
审核人 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