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
首页 / 青春校园 / 正文
【耕读路上】探寻茶旅融合的“古风新韵”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杨莉 王思熠)7月17日至23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湖北省宜都市王家畈镇,围绕当地茶产业情况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研。通过走访当地茶企业、村委、走访村民等方式,了解当地茶叶发展总体概况、茶文化历史、茶园种植、茶叶生产加工、茶叶销售等内容,感受茶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以及目前当地茶产业的困境。

茶旅融合:云上茶乡的“古风新语”

古水坪村的大风口是宜红茶核心产区之一,而位于大风口处的宜都茶马古道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茶旅、研学教育等为一体的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参观学习该企业的整体的生产加工流程后,实践团队指导老师胡学谦感叹道:“今年是我第二次来到大风口开展社会实践,今年看到的无人机、新机械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茶叶生产的科技变革。”在基地的生产车间内,茶叶的每一个环节都极大程度地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茶农们减轻加工负担,也增加了收益。

茶旅融合更是这云上茶乡的“古风新韵”。在历史上,大风口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因此,坐落于此的茶马古道公司以此为依托,大力开展旅游、研学等,吸引游客走进茶园,亲自采摘茶叶,了解传统制茶工艺,并品鉴宜昌名茶,领略茶叶的独特风味。实践团成员李杨莉说:“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了茶文化的魅力和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据悉,除了每年各高校实践团队与实习团队,还有宜都市各中小学的研学团队,都会来到这里开展研学。独特的风景也吸引了不少骑行爱好者与周边游客,这些都为当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机遇挑战:茶业耕耘的“继往开来”

2022年底,王畈镇茶叶种植面积已达45000余亩,加工企业已达到90家,全镇从事茶叶种植的农户达7000户,占全镇农户数9602户的73%,是名副其实的茶产业大镇。但一直以来,困扰王畈镇茶产业发展的两大主要因素一是品质、二是品牌。全镇茶叶销售大量依赖大宗茶的出口,利润低的同时,受制于国际形势变化,影响较大。

团队来到大风口茶厂,茶厂负责人宋廷坤是古水坪村最早经营茶叶的一代人,与茶业打了四十余年的交道,这让他对茶叶发展的新形势非常敏锐,也非常有信心。“不同的师傅炒出来的口感不一样,但是通过自动化来做,你只要设置好程序,找两个没有经验的人也可以来做。”机械化生产不仅提高了茶叶的生产效率,还保证了茶叶的品质稳定。

实践团队赴古水坪村委会参与座谈会

王家畈镇夏家湾村春丰生态农业的陈宇,就是当地一位冉冉升起的茶业新星。1992年出生的陈宇,毕业于湖北大学,2017年返乡创业的他,经过数年的耕耘,打造了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和农旅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企业,该公司已经是宜昌市级的龙头企业,陈宇本人也获评多项奖励。在参观完公司的全自动茶叶生产线后,陈宇也提到了茶业目前面临的挑战。“农业生产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尤其是茶叶这种需要抢时间的农产品。当前劳动力缺失,茶农老龄化导致利润更高的名优茶生产受到很大限制,而利润较低的大宗茶生产也同样需要最基本的劳动力,这是目前茶业发展最大的问题。”在访谈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邹亚飞表示,“我感受到茶产业面临的重重挑战。在茶农老龄化、生产力稀缺的影响下,自动化必将成为王家畈镇茶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陈宇带领实践团队参观茶厂

茶山逐月:古水乡农的“美好新颜”

“积极推动茶叶提档升级,打造云上茶乡,建设美丽乡村,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我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这是宜都市人大代表、王家畈镇古水坪村党总支书记皮远成在当地新闻报道中对乡民的承诺。

实践团队在村委会的座谈会上,也与皮远成进行了交流,他详细介绍了近年来王家畈的发展状况,茶叶产业对当地农业经济的贡献。从最开始种植的是粮食作物,到引入茶叶这个经济作物。皮远成表示,“茶叶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还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改善。”面对新形势,要将自然资源与文化底蕴结合,用茶叶产业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体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实践团队也对村里的茶农展开了走访调研,这里的茶农大多为年过五旬的老人。面对现代化的采茶设备、茶厂的建设,是否会对传统茶农造成冲击。在这里我们得到了另外的答案。茶农们表示,“办了个茶厂,卖茶叶的地方近了些,对我们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实践团成员王思熠说道:“我深切感受到茶农生活质量的提高带给茶农的喜悦。年轻人外出务工是大的趋势,而茶产业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还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实践团队成员与茶农访谈交流(通讯员 王思熠 摄)

实践团队指导老师胡学谦表示,“我们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积极宣传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茶产品走出大山、走向全国,同时探索更多支持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贡献自己的力量!”

审核人 周治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