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春雪送惊喜。在随州市三里岗镇香菇大市场旁的一个栽培实验棚里,边银丙和他的学生们喜笑颜开,他们以稻草、玉米秆、柠条替代木屑栽培香菇的试验取得了新突破,一个个菌棒上生出一簇簇可爱的小香菇,长势喜人。一个菌棒能替代的木屑比例看上去不是太多,但将来推广到规模化生产中会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多少农作物秸秆能够变废为宝,能够点石成金啊!”边银丙拍拍驻扎三里岗镇试验基地研究生杨士峰的肩膀,感慨地说到。
受到许多人质疑的科学构想,在一群执拗的坚持者不懈努力下,终于有望变成现实,这将为食用菌产业再次升级创造机遇。在每一次香菇产业升级中,随州三里岗从来没有错过,华中农大也从来没有缺席过。
被随州当地菇农尊称为“菇神”的我校真菌专家杨新美开启了三里岗人种香菇的历史。1979年当时年近古稀的杨新美跋山涉水到处寻找香菇栽培的试验基地,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随州三里岗镇。独特的气候条件、地理位置和当地丰富的栎木资源,令杨新美一眼看中了这块宝地:这里最适合栽培香菇。
在那个刚刚解冻的年代,当地农民并不认为小小的香菇能给他们贫困的带来生活什么改变。杨新美老先生拿出自己的课题经费和个人收入补贴种菇的人,每种一个段木就补贴农民1毛钱。不抢农时,不占粮地,投入少、产出高、收益快,农民很快认识到香菇种植的好处。在杨新美教授指导下,他的助手和研究生们在三里岗联系蹲点三年开展试验,精心筛选出“7925”、“7917”两个高产品种,开发了打孔接种、树皮封口、浸水催菇多项技术,使香菇段木栽培从半人工栽培跨入人工栽培阶段,段木产量激增10倍,震惊了全国同行,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群络绎不绝。当随州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开始架起一排排香菇段木,当一个个山窝窝里的菇农年收入达到当时高级干部工资的收入水平时,杨新美教授和他的弟子们让随州乃至全国许多山里人找到了致富路,各种长期或短期培训班在华中农业大学红红火火地举办起来,华中农业大学也在全国最早开办了食用菌专科班,由此奠定了中国食用菌领域“黄埔军校”的地位和声誉。
杨老已逝,随州的菇农们自发集资为他塑起的铜像静静伫立在三里岗大洪山上,他深情凝望着这片土地。而常年坚守这片沃土的华农学人,换了一拨又一拨,来来往往,但从未离开。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杨先生的弟子罗信昌教授、吕作舟教授等人接过杨新美先生为随州香菇产业服务的旗帜,与当地菇农一道,开展了袋栽花菇的技术革新,找到了用木屑和麸皮代替栎木,栽培适宜干制出口的花菇,不仅解决了栎木资源紧张的难题,而且为随州赢得了“中国香菇之乡”“中国花菇之乡”的美誉,随州香菇走向了世界市场,带动了湖北省香菇出口连续7年名列全国第一。
进入二十一世纪,作为华农食用菌学科第三代“掌门人”的边银丙继续定位于三里岗。几乎每个月他都会到随州香菇产区指导,他的助手和研究生更是从不间断。在他的心里,三里岗是华农真菌楼的“后花园”,两地奔波已成他的生活常态。实验室里新出炉的成果,先在这里落地试验才敢踏实地向外推广,在田间地头的观察中发现产业需要研究的课题,在与菇农唠家常中能找到破解难题的灵感。
大学毕业时,边银丙的理想可不是当老师,“只要不当老师,干什么都行”。然而确有机缘巧合,当年担任《真菌分类学》课代表的学生,成为了讲授《真菌分类学》的教师,成为了一名捧获过教学质量一等奖的魅力老师,成为了一名能为菇农排忧解困的广受欢迎的老师。而今的他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事业倍感自豪,“也许我只适合当老师,我也最喜欢当老师。”
2012年乍暖还寒的初春,随州近百万香菇菌棒腐烂坏死,直接损失超过一千万元,急坏了当地干部和菇农。面对菌棒腐烂发生的原因,大家众说纷纭。边银丙带着他的研究生一方面在实验室细致摸索试验,一方面在农民的大棚中进行田间试验,终于找到了菌棒发病的原因。“原来是夏季温度过高使菌棒‘发烧’,生长衰弱了,抗病能力急剧下降。”在准确找到发病原因后,边银丙迅速开出一系列“处方”,很快遏制了菌棒腐烂病流行蔓延的势头。
边银丙们在蘑菇行当里望闻问切,精准治疾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随州。边银丙深入到乡镇村组,通过“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示范推广先进技术。“听说边老师要来上课,菇农们远道上百里的都赶了过来。教室只有100多个座位,结果竟然来了500多人,教室过道、窗户外面、甚至院子外面的扩音器旁边,到处都站满了人,好多农民还拿着笔和本子边听边记。”曾就读华农食用菌专科班的三里岗长久菌业公司董事长龚长久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大冬天的,边老师讲课讲到最后,热得连外套都脱了。”
张健是龚长久的独生女儿,第一次在三里岗遇见到边银丙时,她还是只是一个小学生,“家里人村里人都特别敬重下乡指导的边老师,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想成为他的学生。”幸运的是,她如愿以偿地考取了边银丙的硕士研究生。更幸运的是,2014年毕业后她与同为边老师研究生的师兄黄天骥结为连理,夫妻二人辞去在武汉的工作回到三里岗,同父亲龚长久创办随州长久菌业公司,“我们想让随州的香菇产业再次升级,一起传承华农与随州香菇人的传奇”。
如今,随州和全国各地都有华农第四代真菌学人的年轻身影,就像蘑菇撒下千千万万颗饱含生机的孢子,孕育成长为一茬又一茬新生代蘑菇,传承优良基因,造福一方百姓。
边银丙在《给应用真菌学科青年教师和研究生的一封信》中曾写道:“身为真菌楼的年轻一代,千万不要忘记食用菌产业是真菌楼的根基,应用真菌学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离不开生产一线。”过去8年来,这个踏实扎根在生产一线的团队,选育了13个通过国家或省级认定的食用菌新品种,攻坚防控病虫害、重金属等技术,创新种植管理模式和轻简化生产工艺,共获准6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得国家和湖北省科技成果进步奖各1项,边银丙也捧得中国菌物学会颁发的“香菇产业突出贡献奖”,他们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2015年12月,中国・随县香菇节举行,边银丙担任组委会主席,让食用菌行业的专家学者、主产区代表、企业代表和各界人士共同见证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后,在这里发生的壮美变化。
在随县三里岗镇90%的农户种香菇,当地财政收入90%和农村人口纯收入的90%都来自香菇产业,三里岗香菇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畅销日本、韩国、美国、东南亚等地。随州已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香菇交易集散地和区域性菌种生产供应基地,年种植香菇1.6亿袋,产值近200亿元,带动30多万人增收。“十二五”期间,香菇出口额从5000多万美元飙升至5亿美元。裕国、炎帝科技等一大批香菇企业在全国率先尝试大规模工厂化种植,从配料、制菌包,再到灭菌、接种、养菌、出菇,全程流水线生产,实现了香菇生产的自动化、规模化、标准化、周年化。与以往一家一户小规模分散袋料种植相比,工厂化种植突破季节限制,一年四季循环生产,原料配方减少木屑用量40%,种菇综合效益翻番。除了丰富的鲜菇品种陆续出品,“香菇脆”“卤香菇”“香菇面条”等菇类食品也进入市场,消费者乐于尝鲜。而在杨新美先生最早传授香菇栽培技术的三里岗吉祥寺村,建成了“村友淘”网络平台,嫁接各种服务于农村的资源,40多家菇农在网上淘金,把“山货”卖得更远。
历经30多年探索发展,科技创新不断激活产业升级,香菇产业实现了从小规模种植到袋料工厂化生产、从“提篮叫卖”到“买全国卖世界”的国际化跨越。在“以量取胜”到“以质求效”的华丽转身中,在“大基地生产、大市场交易、大规模加工、大批量出口”产业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华农学人持续注入着智慧、能量和热情。在边银丙的方略里,有一张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的集成图,他希望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建设一个囊括由育种、栽培、加工到贸易、餐饮、观光等完整产业链系统的综合服务平台,吸纳各个学科的人才,围绕食用菌进行科技攻关,并使科研成果迅速产业化。“我希望在华中农业大学建设一个食用菌产业化服务平台,在随州建设一个产学研结合的基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让全世界想学习蘑菇科学知识和技术的人都来这里,我们要办一个‘ 国际蘑菇学院’。”边银丙认真地说:“技术研发不过关,人才培养不到位,产业就无法升级。在食用菌产业的再次提档升级中,华中农业大学当然不能缺位,这是我们的责任。”
3月9日考察完三里岗香菇替代料栽培试验基地,边银丙冒着雨雪赶回武汉,到家翌日凌晨。10日他完成了国家基金申报项目申报,张罗好“裕国香菇奖助学金”颁奖活动,赶去给本科生上视频公开课。11日上午,提交了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十三五”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任务书后,他又匆匆奔赴成都,周末在食用菌行业大会上作了题为《食用菌产业属性、技术水平与产业升级方略》的大会主题报告。
3月17日8:00,真菌楼在晨雨薄雾中迎来这位勤勉的掌门人。许多人不知道他凌晨1点才从松滋羊肚菌栽培现场赶回学校,正要去参加研究生面试考核。而昨日,他主办的羊肚菌栽培技术现场观摩交流会暨湖北省食用菌协会2016年会才刚刚闭幕,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400多名代表还沉浸在参观千亩羊肚菌人工栽培现场的兴奋之中。
真菌楼前石缝中长出几朵鲜嫩的羊肚菌,它们和学校一代又一代真菌学人一样,有着破势而出的胆魄和坚毅。“让作物秸秆原料化,让生产工艺工厂化,让菇菌产品主食化”,这就是新一代华农真菌学人的“蘑菇梦”。
(文:新闻中心记者 吴怡然 图:新闻中心记者 龚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