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
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邓秀新院士与鄂桂“头雁”学员共探科技赋能果业振兴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刘佳慧 宗明绪)8月9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教授进行了题为《我国果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关于家庭果场合作社果园发展的思考》的专题直播讲座。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湖北省的200余名“头雁”学员共同参与学习。

邓秀新院士围绕我国果业基本情况、我国果业发展经验和误区以及家庭果场合作社果园发展的思考等三个方面内容,为学员们带来了深入系统的授课。邓秀新院士指出,我国水果产量40年间增长超10倍,2023年达3亿吨,这背后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支撑。他强调,“从肥水一体化到智能分选设备,现代农业技术让每亩柑橘增收超2000元。”并通过广西柑橘产业“品种改良+采后处理+电商营销”组合拳实现产值翻番的实例,印证了“第一产业提质、第二产业增值、第三产业创牌”的融合逻辑。

随后,邓秀新院士分享了多个地区的果园发展案例,包括秭归县的柑橘和茶叶产业、广西的柑橘产业等。他着重强调,正是通过因地制宜的品种选择、持续科技赋能、电商渠道拓展及产业链延伸实现了产业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他进一步指出,这些成功实践的关键在于科技支撑、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同时,标准化生产体系的构建与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为提升产品价值注入了关键动能。针对当前部分地区盲目跟风种植、产业链短板凸显等问题,邓秀新院士以秭归“脐橙+文旅”模式为例,提出“因地制宜、跟上形势、与时俱进”的十二字发展方针,建议可以“因地制宜”地将海拔、紫外线等自然因素转化为品质优势。

邓秀新院士还针对“采用吊针技术维护沃柑状况及其潜在影响”“脆蜜金柑在低温下的抗寒问题”等问题为学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来自湖北的学员鲁海艳激动地说:“邓院士的课太‘解渴’了!尤其是那句‘别只顾埋头种果,采后处理和品牌营销才是赚钱的关键’,直接点醒了我们!”广西的学员王仁生也表示,这场讲座不仅带来了最前沿的技术,更让大家看清了产业升级的方向。

审核人:兰之祥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