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侯博一)7月至8月,资源与环境学院200余名学子组成40支实践团,分赴全国各地,深入湿地林区、田间地头、革命老区与乡村课堂,将专业知识融入火热的社会实践。他们以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青春守护绿水青山,在服务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的躬行实践中,展现了新时代资环学子的责任担当与蓬勃力量。
生态治理,专业实践守护绿水青山
测水质、采样本、理报告,环工2302环保调研实践小组深入武汉市蔡甸区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追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足迹。在烈日与泥泞中,实践成员们深刻认识到课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的差距,采样点的均匀布设、测量的严谨精度、数据的重复验证都至关重要。从简易湖水采样,到农业污染资料与植被生态功能研究,他们亲身感受到湿地生态保护的成效与挑战,真切体会到生态保护工作的艰辛与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资源与环境学院赴神农架暑期实践团在盘龙村沿路检查生态环境 (通讯员 何诗玥 摄)
在神农架林区宋洛乡,实践团队围绕“生物入侵”主题展开细致调研。走访中,村干部提及的日本落叶松落叶覆盖区几乎无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成为重要调查线索。队员们沿公路沿线、山林徒步路线,发现了爬藤植物缠绕原生植被、草本植物密集蔓延等疑似入侵迹象。
结合村民“年年生长、难以清除”的描述,他们详细记录了物种形态特征与分布区域,汇总不同生境入侵风险评估数据,助力神农架林区在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推进中实现乡村振兴。
聚焦当地水资源生态现状,丹江口市实践团走进五龙池水土保持监测站,开展水资源保护专项实践。团队采集多个点位的土壤含水量数据,解析区域水资源供需关系,于每日清晨沿预设采样点收集地表径流样本,即时测定各项指标并记录环境特征。降雨突至时,团队连夜开展地表径流成分监测,从短间隔采样捕捉初期冲刷效应,到逐步延长间隔追踪径流衰减过程,连续10余小时的监测覆盖降雨全程,用精准数据为水环境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参观中国杨梅博物馆,听取工作人员讲解 (通讯员 张槟蛘 摄)
福建长汀县曾是“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县份之一”,如今已蜕变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水土流失率从74%降至23%。望着眼前茂密的杨梅林,实践队员张槟蛘感慨道:“一株杨梅树,既能固土增肥、引鸟归巢,又能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堪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生动实践。”
七月初,“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在襄阳长投双新环保科技公司举行。该企业依托德国沼气技术,构建循环模式,年处理秸秆、畜禽粪污超100万吨,配套项目发电4000万度,既解污染之困,又产绿色能源。校企双方达成共识,不仅在相关专业上建立起合作关系,还将共同推广沼渣、沼液有机肥,探索“板蓝根油菜”“高蛋白玉米”等特色项目。

实践队队员在李河村进行沼渣实验(通讯员 张宇婷 摄)
参与实践的队员们深入温室大棚与李河村玉米地,亲手开展施肥对照实验与沼液处理试验,将理论转化为田间实践。这场“双向奔赴”的协作,推动环保技术为“双碳”目标贡献绿色力量。
助农兴农,乡村振兴新图景

武松伟老师在夏橙示范基地对水肥一体化建设提出建议 (通讯员 王静怡 摄)
我校副教授武松伟带领实践团深入夷陵区柑橘产区,开展“柑橘的科学施肥与提质增产”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师生走访了鸦鹊岭镇、太平溪镇等核心种植区,通过农户问卷与田间调研,发现其存在低碳施肥技术普及不足、干旱制约发展等痛点。
为寻求解决方案,团队走进宜施壮农业科技公司学习精准施肥技术,并在夏橙示范基地提出水肥一体化建设方案,为破解资源瓶颈提供了科学路径。这些实践成果为柑橘产业提质增效与低碳发展注入青年智慧,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
“点击橱窗,把百里洲的清甜带回家。”“认准绿博甄选直播间,新鲜翠冠梨等你下单。”绿博甄选志愿服务队再赴枝江市仙女镇向巷村,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直播助农实践活动。

绿博甄选直播组成员进行百里洲砂梨助农直播 (通讯员 陈朝炜 摄)
团队在枝江电商产业园潜心学习直播运营技巧,随后走进果园和包装车间实地调研,了解翠玉、翠冠两种梨的种植历史与品种差异。每日固定时段的直播间里,队员们化身专业主播,生动展示梨子的饱满果形、细腻果肉,深入讲解其生态种植环境和标准,耐心解答观众关于保存、产地的疑问,通过才艺表演、连线PK等营造活跃氛围。借助镜头,不仅让百里洲的梨香飘向全国各地,拓宽了销售渠道,也让服务队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落地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青年参与乡村振兴的责任与价值。

安康彩稻香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黄总在园区介绍农旅一体生态规划(通讯员 罗尘晨 摄)
“双水双绿”专项实践团深入陕西安康镇坪县,探索了“一水双用、一田多收”的稻渔共生模式及其背后生态与经济的协同逻辑。团队走进坪宝村梯田,实地记录水稻为鱼遮荫、鱼为稻除虫的绿色循环,见证村民因生态农业增收的生动图景。
聚焦产业升级,资环学子助力彩稻香野公司规划农旅融合新路径,架设大棚发展循环种养,建设菌菇加工链提升附加值,推动“镇坪好米”品牌走向全国。从土地盘活到产业链延伸,青年智慧正为秦巴山区注入可持续发展动能。
躬耕沃土,红色薪火育新苗
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大别山精神”。土壤矿物学研究生党支部循着大别山精神足迹,在黄麻起义纪念园重温入党誓词,于纪念馆旧物中感受烽火岁月。
长胜街的青石板上,队员们向非遗传承人学习"红安绣活",一针一线绣出军民情深;红安苕展销中心里,昔日救命的红苕,已成为滋养英雄儿女的力量源泉,也承载着红安人民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王近山将军故居中,“逢敌亮剑、敢打必胜”的精神激励学子们勇于担当,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县,阳光志愿者联盟续写了一场跨越十七年的约定。步前小学的课堂上,团队开设微生物、趣味历史等12门课程,点亮乡村儿童求知路。
走进樟坑村学旧址,破旧的教学设施让队员们触摸到前辈支教的艰辛。“本来以为我们的条件已经足够艰苦,但支教团的学长学姐们在几年前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将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我发自内心为他们感到敬佩,也更加坚定了传承支教队责任的决心。”队员李佳音感叹道。
参观红五军团长征出发地、“长江第一渡”纪念碑及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团队在一件件实物、一段段史实中体悟长征精神,更清晰地读懂了坚守与奉献的意义。当年红军用热血铸就的精神丰碑,如今正化作他们扎根乡土的力量,让知识的火种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持续传递。

队员刘子乾向孩子们讲解3D打印结构 (通讯员 吕思易 摄)
青火志愿服务队赴丹江口凉水河镇小学开展“七彩假期”实践,创新开展水质净化实验、竹编风铃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探索科学奥秘、感受传统工艺之美。校地共建社会实践基地,让“青火不散,青苗长青”的誓言在多元课程中扎根,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实践团与沂蒙红嫂后人张德英合照 (通讯员 韩明悦 摄)
资环学子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深刻体悟“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沂蒙红嫂精神。沂蒙红嫂孙玉兰的后代张德英谈道:“沂蒙红嫂精神最核心的内涵是无私奉献、爱党爱军、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红嫂们虽然是普通的女性,但她们有着不平凡的精神。希望年轻人能从她们的故事中汲取力量,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在新疆伽师的夜校课堂,跟读声与讨论声交织,实践团以青春之力助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让这条“通读兴疆路”在边疆绽放出民族团结的石榴花。
“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从生态治理的前沿到乡村振兴的沃土,从红色基因的寻访到知识火种的播撒,资环学子在这个夏天生动诠释了“知行合一”的深刻内涵。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不仅锤炼了青年学子的过硬本领,更厚植了扎根大地、奉献家国的赤子情怀。未来,他们将带着在田埂间、课堂上收获的成长,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之花在时代需要处绚丽绽放。
审核人:熊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