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时节,瓜果飘香。在湖北省荆门市漳河新区双喜街道双井村,连片的设施大棚在阳光下泛着银辉,犹如波光粼粼的“银色海洋”。走进棚里,翠绿的瓜藤肆意蔓延,圆滚滚的西瓜从叶片缝隙间探出脑袋,村民正在赶收最后一茬西瓜。

双井瓜棚,生机盎然

西瓜从叶片间隙中探出脑袋
“头茬瓜四月下旬就上市了,目前西瓜已采收八成。”双井村党支部书记、双井西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伟乐呵呵地向记者介绍,“双井西瓜种得好卖得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家家户户初步实现‘4个2’,即亩产收入2万元,户均资产200万元、2套房、2台车。”
昔日的湖北省贫困村,缘何能将小小西瓜变成家家户户致富的“金豆豆”,记者走进双井村一探究竟。
品种更新:甄选优品错峰上市
2006年,军人刘伟退伍返乡,落后的村容村貌让他萌生了带领家乡脱贫的念头。几经思考,他决定试种西瓜。最初,刘伟在双井村复制“寿光模式”,投资建设设施大棚,却因技术“水土不服”亏损严重。次年,不甘心的他又到浙江台州拜师学艺,回来后将寿光技术与台州技术相结合取得成功,赚到人生第一桶金。
当地农民见他赚了钱,便跟着他成立合作社。然而,随着种瓜规模扩大,销路却成了问题。2010年,经荆门市蔬菜办公室联系,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设施栽培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别之龙教授率团队来到双井村。

刘伟推着刚刚采收的西瓜
调研发现,村民先在大棚里种菜,等清明节后才种西瓜,七月上旬后瓜才上市。这时,西瓜市场已被河南、江苏瓜占领,外地瓜一斤才卖3到5毛钱,且量大挤占了销售渠道,本地瓜毫无价格优势。
针对这一问题,别之龙团队根据荆门土壤和气候特征,结合双井村大棚西瓜的需求,先后引进几十个早熟优质品种,实现了4月下旬至6月上旬西瓜供应周期全覆盖,与其他露地西瓜主产区错开季节上市。这些年,双井瓜都会赶在5月前上市,除了好卖,价格从“白菜价”跃升至2元多,行情好的时候还能到7元,身价翻了几番。
销路打开,种植规模进一步增加。刘伟介绍,合作社目前种植规模扩大至近万亩,社员从最初 5 户发展到 330 多户,还带动了周围15个村种植设施大棚西瓜。2011年,“双井西瓜”获得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2018年,双井村因西瓜产业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连栋日光大棚小型西瓜长势喜人
随着水果消费市场进一步提档升级,别之龙团队又根据市场需求引种一批小果型西瓜。在双井村连栋大棚内,十几种小型瓜挂满藤梢,各类物联网传感器和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一应俱全,大屏上实时显示土壤墒情等信息。别之龙正组织研究生在这里开展调控根系生长环境提升西瓜品质的试点,为后期大规模种植小西瓜积累数据。
技术革新:轻简宜机节约人力
合作社成立初期,村民种瓜用的主要是毛竹小拱棚,后来逐步升级成5米宽的水泥骨架大棚,水泥固然更坚实牢靠,但对于需要在棚里劳作的瓜农来说,头、手碰到水泥杆上受伤是常有的事。
2014年,荆门市政府出台设施蔬菜以奖代补政策,种瓜设施又陆续更新换代成8米宽的钢架大棚。然而2018年初的一场大雪让村里的大棚所剩无几。
大棚重建之际,别之龙多次赶赴合作社,指导农户进行设施结构宜机化改造,适当缩小大棚跨度到7.5米,大棚肩高提升到1.7米,棚顶高提升到3.3米,不仅能提高大棚的抗风雪能力,也适合土壤深松、深翻、旋耕等机械化操作。

别之龙教授科普西瓜知识
“设施大棚升级改造为双井村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奠定了重要基础。”漳河新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晓亮表示,未来辖区还将在农业设施智能化方面持续发力,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西瓜坐上小火车
除了设施大棚,别之龙还在双井村推广“十大技术”。十五年来,他多次带团队在合作社举办观摩示范会,推广西瓜专用肥、西瓜嫁接苗健康种苗生产技术、设施机械化耕作技术、小果型西瓜吊蔓栽培、西瓜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技术,助力“双井西瓜”提质增效。

李国锋瓜田测产(别之龙课题组供图)
瓜农李国锋积极采纳新技术,成为村里的种瓜能手,在今年村里举办的瓜品质量比赛中获一等奖。5月24日测产活动中,李国锋的瓜田由于采用了新型肥料,产量和常规肥料瓜田相比增加21.9%,甜度提高1度以上。这种肥料由别之龙团队研发,并安排团队成员驻点参与田间管理。“按照今天的价格计算,试验大棚西瓜亩产值达到1.9万元,比对照大棚亩产值增加3450元。”李国锋笑得合不拢嘴。
模式创新:生态轮作钱粮双增
种瓜效益虽好,但西瓜种植需要轮作换茬,这是农业生产中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不换茬则容易引发病害,造成减产,然而村里土地数量有限,换地种瓜很难实现。
经过实验探究,别之龙给出了解决方案。通过推广“瓜—稻—菜”轮作种植模式,春夏种早熟西瓜、夏秋种晚稻、冬种油菜薹,使土壤系统在不同季节间干湿交替变换,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良了土壤结构。
荆门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总农艺师候晓静告诉记者,大棚西瓜收获后在大棚上搭建防虫纱网,水稻种植不打农药,保证了水稻的品质,也保护了漳河库区的生态环境。油菜薹不仅能放到市场上卖,还能翻到地里作绿肥,起到了改良土壤的作用。
2023年,双井村“瓜—稻—菜”轮作标准化基地每亩可产西瓜约6000斤,晚稻约1000斤,油菜薹约800斤,除去物料、人工等成本,每亩一季西瓜纯收入超过1.2万元,加上晚稻和油菜薹,每亩年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目前,每亩收入早已超过2万元。
该模式不仅有效缓解了设施西瓜的连作障碍,实现了西瓜和粮食作物生产的有效衔接,还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是适合西瓜老产区的绿色可持续生产模式,为设施西甜瓜连作产区提供了可复制借鉴的示范样板。

荆门启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智慧育苗基地
为了进一步提升西瓜种植效率,在别之龙团队指导下,荆门启兵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引入全自动嫁接机、LED补光灯及物联网系统,构建“订单育苗+代育服务+技术输出”体系,推动育苗效率提升30%以上,该公司年育苗量达2000万株,服务范围辐射多省,为产业机械化、标准化奠定基础。
“瓜—稻—菜”的轮作模式丰富了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候晓静表示,近年来,荆门市紧紧依靠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等领衔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别之龙等专家担任荆门市产学研合作平台“农博士”,推进全市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棵菜、一枝花“六个一”工程建设,保障钱粮双增。
人才培新:校地携手合作共赢
2010年,华中农业大学以别之龙团队为依托,在双井村设立了示范基地,开启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双井西瓜基地是别之龙承担的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核心示范基地,是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示范基地,也是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试验基地。
每年,别之龙都带2到3名研究生到合作社,指导他们从产业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截至2025年,依托合作社累计培养了22名研究生。

设施西瓜优质轻简化栽培示范基地
硕士研究生张艺洋2025年刚过完年就赶到合作社,从定植到栽培管理,再到西瓜测产验收,全过程开展试验。研究结果不仅直接指导了刘伟西瓜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而且对培养同学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有帮助。
“相比实验室,产业一线的锻炼更全面。把论文写在瓜棚里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张艺洋说。
针对双井村的产业需求,别之龙还组建了跨学科团队,启兵农业有限公司的育苗物联网正是由华中农业大学工学院团队围绕双井育苗需求所开发,提升了育苗场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别之龙教授观察西瓜长势(本文图片除特别标注外由记者 晏华华 摄)
在日前举办的全国设施西瓜优质轻简化栽培观摩研讨会上,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级领导干部李宗友表示,双井西瓜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湖北通过强化校地、校企合作,在共谋设施西甜瓜发展规划等方面实现协作共赢,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少波表示,学校致力于全面提升设施园艺的科技创新能力,助力设施园艺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共同守护全人类健康美好生活。
记者离开双井村时正值晌午,盛夏的阳光洒满瓜田,新一代的西瓜苗正茁壮成长……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晏华华 审核人 别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