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
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党建引领科研协作 助力小龙虾种业振兴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林诗瑀 孟佑致)4月3日,为筑牢种业根基,推进形成“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满足国家对优质小龙虾品种的需求,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双水双绿研究生党支部在支部指导教师顾泽茂的带领下,奔赴江西永修、湖南南县等基地,开展小龙虾“潜江红3号”新品系的中试投苗工作。江西农业大学阮记明教授、基地张华平同志参与指导,共同助力小龙虾种业振兴。

凌晨2时,夜色朦胧,蔡甸基地内,水产学院双水双绿研究生党支部的6名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在顾泽茂教授的统筹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开展虾苗起捕、分拣、称重记录与装箱等工作。顾泽茂在现场叮嘱大家:“此次中试意义重大,将验证‘潜江红3号’新品系跨区域养殖的适应性与生长性能,为小龙虾产业提供优质的品种,大家务必精心操作,确保转苗和投苗的质量。”

运输全程历经4个多小时,早晨6时,东方初露鱼肚白,永修基地迎来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阮记明、张华平与支部同志们顺利对接,所投虾苗100余公斤,共计约20000余尾。阮记明老师望着眼前一箱箱鲜活的虾苗,深有感触地说:“江西稻田养殖环境与湖北有所不同,此次我们将重点评估水质、气候对‘潜江红3号’的养殖情况,为区域性良种选育标准提供科学数据。”

支部上任书记杨成伟在虾塘边给同志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他说道:“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种业振兴,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是关键,要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我们团队历经多年的资源收集、品种研发、选育、扩繁等过程,目前已完成对‘潜江红3号’新品系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研究,开发了与生长、抗病相关分子标记,现如今进入到关键的中试阶段,团队成员要凝心聚力,齐心协力,以质图强、融创制新,让种业创新跑出‘加速度’”。

据悉,小龙虾是我国养殖面积最广、产量最大的甲壳类水产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丰富多彩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喜爱。“双水双绿”是充分利用平原湖区稻田和水资源优势,采用绿色品种、绿色新技术实行稻田种养,使“绿色水稻”和“绿色水产”协同发展,实现绿色稻米、绿色水产等“双绿”产品,让生产过程洁净水源、优化环境,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庶、乡村美丽的目标。稻虾种养是典型的“双水双绿”模式,但小龙虾种业研究滞后于产业发展需要。水产学院双水双绿研究生党支部跟随导师团队,致力于小龙虾新品种选育和绿色种养技术研究,历经8年多,选育了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的“潜江红3号”新品系。此次跨省转苗是完成新品系的生长性能及环境适应性,为品种审定及示范推广提供数据支撑。

审核人:顾泽茂 曹玉琼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