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服务
首页 / 社会服务 / 正文
【耕读路上】华中农大星禾支教队带领儿童探索自然奥秘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魏雨城 谢安娜)炎炎夏日,华中农业大学星禾志愿服务队踏着晨光,走进了随县唐县镇第二小学,为这里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自然与艺术的盛宴——《方寸之间:我和的微景观》课程。

同学们课堂上热情洋溢,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魏洪博 摄)

微景观,一种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无限想象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同学们好奇的目光。星禾志愿服务队成员魏雨城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盆栽入手,通过直观的对比,让学生们认识到微景观的独特之处——它不仅小巧精致,还能将植物、土壤与装饰物巧妙融合,构建出自成一体的生态小世界。

魏雨城老师讲述微景观的起源时,将其与中国古典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设计理念相联系,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随后,他带领学生欣赏了一件名为《挑战与顺应》的微景观作品,鼓励学生们思考其中蕴含的自然哲学。

魏雨城在为同学们讲解微景观的发展(魏洪博 摄)

课堂上,孩子们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将苔藓、沙石、小摆件等元素巧妙组合,创造出一个个微型自然景观。这些作品虽小,却包罗万象,从广阔的热带草原到静谧的高山湖泊,每一处细节都透露出孩子们对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无尽想象。魏雨城提道:“微景观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对大自然的深情礼赞。”

同学们正在制作微景观(魏洪博 摄)

同学们微景观已经制作完成(魏洪博 摄)

课堂上,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动手能力。杜爱曦小朋友的作品灵感来源于冬眠的狗熊,她用苔藓为小狗熊造了一个温暖的小窝,周围铺上一层白色的沙子,营造出冬日雪景的意境。刘书瑶小朋友则从经典文学《老人与海》中汲取灵感,将书中的故事转化为眼前的微小世界。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孩子们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还体现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理解和再创造。

每一位同学都为自己的微景观起了独特的名称。“我给我的微景观起名叫‘水中游鸭’,因为里面蓝色的砂石就像一条小溪,然后有一只小鸭子在里面欢乐地游泳。”林君临小朋友说道。刘宇帆小朋友为大家介绍了他的作品:“我的微景观叫做‘草丛边的猫头鹰’,我的灵感来自于生活中看到过受伤的小鸟躺在草丛中的场景。” “草原上的小牛”“动物的乐园”“蘑菇森林”“自由草原”“漂浮的小岛”……为作品起名称的过程增强了孩子们与大自然的联系。

分享环节中,孩子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心得与体会。“通过今天的课程,我不仅学到了有趣的历史故事,制作微景观的过程也教会了我耐心与坚持,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吴晨曦同学说道。通过亲手创造,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欣赏自然之美,更领悟到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微景观成了他们与大自然沟通的桥梁,激发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深入思考。

老师们制作微景观(黄麟茜 摄)

唐县镇第二小学校长邱成林也参与了微景观的制作。他总结说:“微景观制作对孩子们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不仅考验了他们的动手能力、空间结构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孩子们的‘工匠’精神——注重细节、追求卓越、耐心专注。”制作微景观的过程中,孩子们每完成一件作品,都是智慧与创新的结晶,每一次尝试都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探索。

审核人:曹玉琼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