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第二十七期“清涟”跨学科论坛举行

南湖新闻网讯(学通社记者 欧阳美玲 陈旖绿)7月24日下午,由我校青年联合会与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联合举办的第二十七期“清涟”跨学科论坛——植物生物互作研讨会在线上举行。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的6位青年学者作学术报告,并与参与会议的300余名师生展开了在线讨论。会议由我校教授谢卡斌、李博和李国田主持。

首先,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津田贤一作了题为“Plant interactions with bacterial pathogens and microbiota”的报告。津田贤一介绍了植物被各种类型微生物定殖的现象,这些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对植物的生长和产量有着显著影响,但植物需要区分“有益”和“有害”细菌并调控它们的行为。尽管先前的研究人员对植物免疫的分子和遗传基础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植物免疫系统影响细菌代谢以控制其在植物中定殖生长的机制仍然缺乏认知。津田贤一在报告中介绍了他的最新进展,展示了细菌在植物体内生长时转录组和蛋白组的分析结果,揭示了植物与细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董莎萌作了题为“植物蛋白酶切割疫霉菌效应蛋白以诱导植物免疫反应”的报告。董莎萌首先简单介绍了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他谈到,植物主要通过受体蛋白识别病菌效应子并产生免疫,而少数效应子则需要被植物加工后才具有功能,并以效应子PC2为例,给大家呈现了植物与疫霉互作过程中分子水平的“军备竞赛”。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院吴建强带来了题为“寄生植物菟丝子与寄主间相互作用研究”的报告。吴建强叙述了寄生植物菟丝子的基因进化,以及菟丝子与寄主间信号及其他生物分子的交流。吴建强表示,该研究发现FT移动信号在寄主植物和寄生植物中都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且首次揭示了菟丝子这种特别的开花习性植物的开花调控分子机制,为了解全寄生植物的生理生态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校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于晓以“钙离子通道蛋白调控植物自我免疫的分子机制”为题作了报告。于晓以植物依赖多重防病机制抵御病害入侵为引,介绍了她发现的拟南芥类受体蛋白激酶bak1、serk4双突变体呈现强烈的自我免疫和细胞死亡现象。同时,她的研究证明了钙离子通道蛋白CNFC19/20正向参与该信号途径,随后揭示了BAK1通过磷酸化修饰影响CNGC20蛋白质稳定性来调控植物自我免疫的分子机制。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田长富带来了主题为“根瘤菌共生匹配性的短板效应”的报告。报告从土壤存活率、侵染阶段的共生匹配性、固氮效率差异三个方面介绍了植物根瘤菌剂在应用上存在瓶颈问题。他表示,高效固氮根瘤菌剂在农业生产上常面临土著根瘤菌的挑战,开发利用土壤中的地头蛇菌种是根瘤菌剂研发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围绕盐碱土壤中占优势的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揭示了广宿主和窄宿主菌株共生匹配性和进化规律和短板效应。

最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叶健作了题为“气候变化与病毒流行—以烟粉虱传双生病毒为例”的报告。叶健首先介绍了全球气候的变化、农业耕种制度的改变和城市化进程极大促进虫媒病害的传播与流行,并表明气候的宏观变化会引起微生物和植物的微观互作。他以烟粉虱传双生病毒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光照是如何通过与植物激素途径整合,影响虫媒病毒传播的分子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虫媒病毒病害的防控策略。

本次研讨会涵盖植物免疫机制、植物细菌互作、植物根瘤菌共生、植物疫霉互作、植物与寄生植物互作等前沿领域的最新成果。各位教授的报告吸引与会师生参与讨论,大家在网上会议聊天区提出问题,6位报告人对其疑惑一一进行了回答。在研讨会上,植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朱龙付教授表示,植物生物互作是学校重视的交叉学科领域之一,此次研讨会开阔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视野和工作思路,将促进大家在植物生物互作领域的合作。

审核人:谢卡斌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