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鹏宇)11月9日下午,以“AI赋能农业智能装备”为主题的第3期生命科学交叉论坛在湖北洪山实验室B203成功举办,来自植科、动科动医、资环、工学、信息等学院20余名教师参会交流。严建兵校长、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人力资源部、发展规划部、湖北洪山实验室、生命科学交叉学院、工学院、信息学院等负责人参加论坛,论坛由生命科学交叉学院执行院长殷平教授主持。

论坛现场(匡敏 摄)
论坛开始,殷平介绍了有关背景,他提出,全球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农业技术革命,农业新质生产力已转向“数据+算法+智能装备”的集成。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智慧农业发展布局,学校正谋划聚焦人工智能与农业智能装备交叉领域,组建跨学科交叉团队,开展创新研究,设立本博贯通创新班,加大人才引育,推动软硬件融合与智能农机升级。
来自5个学院的13名报告人围绕论坛主题,分别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与思考。杨万能、冯慧等聚焦农业表型组学技术和装备,在硬件上研发低空无人机表型系统等设备,在软件上融合 AI 与基因组学、代谢组学,开发智能数据分析软件,通过跨学科协作与技术突破,为农业育种、生产及极端环境种植提供支撑。张建、宋鹏等围绕田间农业生产表型智能装备,以“AI +机器人”破解作物育种表型检测瓶颈,研发水田、旱田、设施等多场景表型机器人,突破复杂环境自主导航技术,实现全天候无人化高效采集。张淑君、黎煊等聚焦畜禽智能装备应用,以 AI 赋能畜禽养殖全链条表型测定与精准管理,研发国产化基因组选种选配计算工具,支撑基因组育种、饲喂优化与疫病防控,推动畜禽养殖向无应激、高通量、智能化转型,助力全产业链数字育种发展。朱容波则介绍了“境随物息”植物智能生长加速仓研究思路,聚焦于精准化调控性状、智能化提升产量,以植物为中心,打破“物随境息”的规则,建立极新能量循环链。
交流环节,信息学院院长李国亮介绍了人工智能与学校优势学科交叉研究进展,表示要进一步加强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申报新的学位点,促进人工智能赋能其他学科发展。工学院副院长李善军汇报学院人工智能装备研究进展,围绕学校科研重点研究对象柑橘、油菜、玉米等,研发了面向应用场景的农业智能设备,服务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规划部部长程华东指出目前农业智能装备研究存在的不足,建议要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入手,形成“点、线、面、体”系统研究,面向应用场景产出更多的成果。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拥军提出,要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入分析现状,系统布局,进一步凝练研究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形成未来5-10年研究规划,瞄准真问题、大问题,解决产业卡点、堵点,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校长严建兵讲话 (杨正莲 摄 )
严建兵校长最后总结讲话,他指出,举办“AI赋能农业智能装备”学科交叉论坛是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行动,人工智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农业+人工智能”则是破解农业发展瓶颈、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动能。学校的核心使命是“奉献丰富的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衣食”。他强调,一是要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聚焦智能育种、畜禽养殖智能化、生物制造等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突破核心算法、高端装备等“卡脖子”技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二是要深刻理解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内涵,按照“七大一新”发展思路,设置“农业人工智能装备”拔尖人才创新班,以一流的科学研究带动一流的人才培养,以一流的人才培养支撑一流的科学研究,推动人才自主培养与科技自主创新良性互动;三是要深刻理解科研范式变革,建立大团队串并联作战模式,围绕一个重大目标,组建一个或者多个重大攻关团队,厘清具体研究方向,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研发一批重大设备。坚持应用场景驱动,以需定研找准方向,每个科研工作者都要找到自己科研的应用场景;四是要深刻理解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在思考上升维、行动上创新,实现理论-技术-产品-应用的全维度突破,构建“概念中心-小试-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体系,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快速转化。学院要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凝聚创新共识,在农业人工智能领域走出一条华农特色道路,共同推动我国农业智能装备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力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据悉,生命科学交叉学院将持续举办系列学科交叉论坛,广泛邀请校内外跨学科研究的教师参与交流,促进跨学科思想碰撞与未来协同创新,推动“Bio X+”交叉学科集群发展,助力学校加快建成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审核人:唐铁军 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