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硕彦讲坛】朱教君:以科技筑牢北疆绿色长城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云霞)10月24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朱教君做客“硕彦讲坛”,带来题为“践行生态文明战略•筑牢森林生态屏障”的专题报告,2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我校园艺林学学院教授丁寄花主持报告会。

朱教君院士介绍三北工程(学通社记者 张玲玲 摄)

报告伊始,朱教君从人类文明演进史出发,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对工业文明“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深刻反思,是破解保护与发展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朱教君强调,在这一战略框架下,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发挥着“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重要功能,是维持陆地生态平衡的核心、保障生态安全(屏障)的基础。

随后,朱教君通过梳理中国森林演化史指出,伴随人口快速增长,为满足粮食需求,我国大量森林被开垦为农田,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这种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持续近二十年,导致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灾害频发,出现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一系列问题,敲响生态警钟。在此背景下,国家于1978年启动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被邓小平同志誉其为“绿色长城”,习近平总书记评价其“时间跨度、地域广度、实施难度、决策决心均属世界罕见”,并指出“三北工程事关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45年来,三北工程在提高森林覆盖、防治沙化和水土流失等方面成效显著,为我国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为保障三北工程等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功能高效、稳定、可持续,朱教君及其团队构建了防护林培育-建造-评估理论与技术体系。朱教君以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科尔沁沙地樟子松防护林为例,具体介绍了防护林培育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早引种沙地樟子松固沙林出现大面积衰退现象。面对这一挑战,朱教君团队接过科研接力棒,通过精准观测和持续追踪揭示了衰退的原因:土壤水分胁迫、水源受限是导致树木衰退的主因,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源于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失衡。他们基于科学数据,有力澄清了“樟子松大面积造林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樟子松是抽水机”的误解,更有力印证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理念的极端重要性。

此外,朱教君还围绕“两山论”与“双碳”目标,系统阐述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路径。他指出,为应对长期过度消耗导致的生态问题,我国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提升森林质量,同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充分发挥森林碳汇功能,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他强调,森林在碳中和战略中具有“兜底”作用,并介绍了其团队关于林火碳排放的研究如何推动全球碳核算规则的变革,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

互动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一名来自西北地区的同学表达了对其家乡水资源短缺背景下工农业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矛盾的担忧。朱教君对此回应道,要真正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科学平衡,必须树立“全量水资源”观念,通过复合生态系统协调度进行系统协调。他强调,这是一项涉及范围广、系统性强、复杂度高的重大课题,虽挑战巨大,却是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破解的难题。

在报告的结尾,朱教君分享了一段跨越一甲子、连接三代学者的科研传承故事。从他的师祖曹新孙先生于1963年着手撰写、1983年出版《农田防护林学》,到导师姜凤岐教授在2003年出版《防护林经营学》,再到他本人于2023年完成的《防护林生态学》,这三部著作共同谱写了中国防护林研究的发展历程,见证了我国防护林研究从无到有、从技术规范到经营管理、再到生态系统层面构建完整理论体系的飞跃。

听众们认真听讲并做笔记(学通社记者 张玲玲 摄)

最后,朱教君将自己的探索体悟,凝练为十六字赠言送给青年师生:“持之以恒,天道酬勤,守正创新,道法自然”。这不仅是朱教君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数十年如一日、躬耕不辍的生命写照,更传递出林业人特有的精神内核:在持之以恒中接近真理,在勤勉耕耘中等待回响,在守正创新中推动进步,最终在“道法自然”的智慧中,走入天人和谐的文明归宿。

报告结束时,许多师生感悟,真正的科学追求唯有深深扎根于国家的战略需求,方能根脉深植,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审核人:赵希庆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