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真梅 杨晨)10月21日,由我校主办的Crop and Environment期刊2025年度编委会会议在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第三综合楼A705会议室召开,华中农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范敬群主持会议,期刊主编彭少兵教授作期刊发展报告。
彭少兵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期刊基本情况、编委团队建设进展及创刊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果。期刊先后被ESCI、DOAJ和Scopus等数据库收录,并于今年6月获得首个影响因子5.6。在总结展望中,彭少兵表明,期刊将持续推进国际化建设,致力于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为全球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在研讨环节,与会编委围绕期刊未来发展展开深入交流,一致认为应继续强化期刊在作物科学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交叉领域的特色,通过策划高水平专题专辑、吸引全球优质稿源,将期刊建设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前沿阵地。会议最后,期刊中心主任范敬群为青年编委颁发聘书。

范敬群主任主持会议(植科院新闻中心 刘铭轩 供图)

彭少兵教授汇报期刊进展(植科院新闻中心 刘铭轩 供图)
同期,全球作物产量潜力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作物与环境国际研讨会开幕式在第三综合楼A705报告厅隆重举行。研讨会开幕式由我校袁珅教授主持,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Patricio Grassini教授系统概述了全球作物产量潜力现状与缩小产量差所面临的核心挑战,并对本次会议的目标进行了详细介绍。

袁珅教授主持研讨会开幕式(植科院新闻中心 刘铭轩 供图)

Patricio Grassini教授作学术报告(植科院新闻中心 吕旭阳 供图)
在为期两天的核心议程中,与会人员分别就美国大豆-玉米系统、南亚集约化谷物系统、阿根廷与巴西粮豆系统、东南亚水稻与油棕系统、非洲玉米与水稻系统以及中国的油菜、水稻和玉米-小麦系统等全球主要农业区的产量潜力与资源效率提升路径,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讨论。随后,在“全球作物产量潜力协作网络筹建”专题讨论环节,与会人员通过分组讨论和全体会议的形式,就全球网络的框架目标、合作模式及实施路径进行了充分探讨。讨论内容涵盖如何结合田间实验与模型模拟、如何发挥多方部门合作伙伴的作用,以及如何以多元资金规划长期活动等关键议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建立跨学科、跨地域的协同研究网络,对量化全球主要农业系统的产量潜力、缩小产量差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与会人员分组研讨全球产量潜力网络筹建(植科院新闻中心 吕旭阳 供图)
为促进学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的深度融合,会议于10月22日组织与会代表赴我校稻作系统云梦创新基地进行现场观摩。与会代表们实地考察了再生稻、稻豆、稻油、稻麦等稻作系统试验与生产示范田,并参与了“长江中游潜育化稻田作物增产与土壤培育互馈技术创新”培训观摩及水稻现场测产活动。

袁珅教授介绍云梦基地试验最新成果(植科院新闻中心 吕旭阳 供图)
本次会议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湖北省作物学会、我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期刊中心、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科创中国""一带一路"国际可持续稻作产业科技创新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及全球再生稻协作网络共同承办。
审核人:袁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