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张美冬)8月12至15日,张启发院士带领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水稻团队、表型组平台等一行人前往黑龙江省佳木斯、建三江等地开展黑米试验示范基地考察调研,推进全谷物主食黑米在东北的产业化发展。这是继8月8至11日随校长严建兵赴吉林、黑龙江推进校地合作的后续考察调研行程。
8月12日,张启发院士一行在佳木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参加了主题为“根植龙江提升新质生产力 创新成果助力产业再升级”的寒地粳稻新优品种现场观摩及学术交流会。会上,张启发院士及我校水稻团队赖雪雷教授、李旭副教授分别以《健康治理・全谷物行动・绿色营养超级稻》《水稻逆境感知与遗传改良》《籼稻优良基因在寒地粳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为题作了学术报告。
张启发院士在近2个小时的报告中,详细分享了“主食全谷化 黑米主食化”这一倡议的理论依据和相关研究成果,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战略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利用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功能基因组育种技术、功能基因挖掘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在育种及产业化应用方面的优势,完善黑米研发及产业化全链条,助推寒地粳稻育种技术手段升级,为黑米主食化相关产业在黑龙江发展形成合力。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在黑龙江天隆科技有限公司水稻育种基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试验基地、农垦科学院水稻所等现场进行了观摩鉴评。

张启发院士作报告(张美冬 摄)
8月13日,张启发院士一行到佳木斯(建三江)国家农高区调研。期间,张启发院士与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安建光、佳木斯市副市长仇文会等人共同为张启发“绿色超级稻”院士工作站揭牌。张启发院士在致辞中对“绿色超级稻”阶段性成果作了简要介绍,感谢农高区多年来对我室在三江大地水稻育种工作的支持,并表示未来将依托佳木斯(建三江)国家农高区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加速全谷物主食黑米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助力农高区水稻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安建光强调,要始终锚定“打造现代化大农业先行区”战略目标,进一步深化三方合作,将院士工作站的前沿技术与佳木斯农高区的黑土资源、七星农场的示范基础形成合力,为全省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将全力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支持保障服务好工作站建设,推动其成为“创新高地、人才摇篮、产业引擎”,助力农高区打造全国成果转化示范区。

张启发“绿色超级稻”院士工作站揭牌(佳木斯国家农高区 供图)
在农高区会议室,张启发院士就《全谷物行动计划与现代生命科学治理健康》、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表型组学平台杨万能教授就《作物表型组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作专题报告。张启发院士深入阐述了全谷物行动计划尤其是全谷黑米在提升粮食安全、促进营养均衡、保障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并分享了我室育成的米饭型全谷黑米“华墨香”系列品种的健康、营养及好食味等研究结果,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进一步推动主食转型,减轻粮食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有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对人类和地球都健康的主食,期待国家粮仓建三江开启“引领主食转型潮流,赋能米都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活动期间,张启发院士一行来到北大荒七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地观摩调研,详细了解水稻育种、农田建设以及我室水稻团队李旭老师育成的乌苏墨等品种的试验展示情况。

张启发院士一行考察七星农场园区乌苏里红试验展示情况(张美冬 摄)
8月14-15日,张启发院士一行先后在建三江七星智慧农机场、八五九农场试验田现场、建三江大兴农场、三江昊米业有限公司等地观摩调研。
在七星智慧农机场,双方就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与智慧农业协同发展、智慧农机的设计如何与栽培措施(如水稻播秧的宽窄行)协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张启发院士鼓励随行的表型组团队、智慧农业研究成果可以在三江平原大展身手。

张启发院士一行在七星智慧农机场调研(张美冬 摄)
在八五九农场试验田乌苏红糯繁育基地现场,一行人观摩了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李旭副教授育成的全谷乌苏墨、全谷乌苏红、全谷乌苏玉等品系大面积示范情况。试验示范情况良好,预计次年若干全谷物品系可参加黑龙江省的品种区试。

张启发院士一行在三江昊米业有限公司调研(张美冬 摄)
观摩期间,张启发院士再一次强调,院士工作站的任务是产业链前半段的工作,即为当地解决科技问题,包括基因组育种技术和功能基因,表型组技术,智慧农业等。希望依托东北黑土地这片绿色生产的“北大仓”,加速全谷稻米的推广应用,为国家提供绿色营养健康的全谷物主粮。
陪同调研的建三江分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吴伟宗对张启发院士提到的“以推广全谷物行动推动‘治未病行动’,加快布局大健康产业新赛道”深表赞同,他表示,公司未来将以“黑米主食化引领健康主食新潮流”为目标,实现农业产业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为绿色米都建三江的产业升级提质赋能。
此外,双方还就科技创新、人员互访短期工作、学生培养等进行深入交流,提出未来将以院士工作站两个“一百”为努力方向,围绕100个产业科学问题你问我答,推动100个科研人员互访或学生培养。
审核:和希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