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合作
首页 / 交流合作 / 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杨青研究员做客“硕彦讲坛”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吴菲 周熙)4月18日上午,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杨青应邀做客“硕彦讲坛”,带来题为“从迷茫到坚定:确定科研方向也要倾听内心的声音” 的专题报告。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姜道宏主持报告会。

杨青研究员作科研报告(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踊跃提问(学通社记者 张颢瀛摄)

“科研之路就像一部悬疑小说,根本不知道最后会走到哪里,但每个发现都是破案的关键线索。”杨青表示,工作之余她最大的爱好是阅读悬疑小说,这也使她对事物始终保持新奇。正因如此,在科研工作的前20年,她的研究内容遍布蛋白质分离、基因工程、细胞凋亡等多个领域。“虽然我在早些年就发表了多篇SCI论文,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但我始终觉得自己就像是科研界的‘追星族’,在追逐别人的热点。而这一困惑在2003年迎来了转折。”杨青谈到,钱旭红院士向她抛出“绿色农药分子靶标”橄榄枝的那一刻,她感到自己就像福尔摩斯遇到未解悬案一样,充满了“破案”的兴奋。

“我国农药创制当时处于空白,毒性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杨青引用《寂静的春天》中有关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的生态警示,指出农药研发必须建立“机制先行”的新范式。“几丁质不存在于植物和哺乳动物中,因此几丁质合成酶是高效、安全、生态友好的农药创制的重要靶标之一。”鉴于几丁质在昆虫和真菌中均为不可或缺的结构成分,杨青和团队将研究焦点锁定在昆虫几丁质合成酶,这一“自然界最古老盔甲”的生物靶标上,开启了跨世纪的科研攻坚。通过解析大豆疫霉菌几丁质合成酶的三维结构,杨青团队首次阐明了几丁质生物合成的机制,从而为针对几丁质合成酶的新型绿色农药精准设计奠定了基础。当谈到结合AI参与药物设计时,杨青表示,传统筛选如同大海捞针,AI却像配备声呐的智能潜艇。通过结合AI,团队将抑制剂1516b的活性提高了1800倍。

从追踪热点到锚定方向,杨青用三十多年的科研之路证明,科学探索如同破译生命密码,既要保持侦探般的敏锐,更要具备工匠式的坚持。交流环节,现场师生围绕几丁质降解、绿色农业研发、科研团队建设等内容进行了提问。杨青结合个人经历,勉励现场师生:“你无法预见未来如何串联点滴,但回首时,每个实验都在为最终突破积蓄能量。”

审核人 赵希庆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