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生命科学交叉学院开展首期学科交叉论坛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王鹏宇)9月27日上午,生命科学交叉学院在湖北洪山实验室A111会议室举行学院成立以来首期学科交叉论坛。来自植科、生科、工学、化学、信息等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20余名教师,围绕“玉米全价值利用与转化”主题展开热烈讨论。严建兵校长、发展规划部、人力资源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湖北洪山实验室、生命科学交叉学院负责人参加论坛,论坛由生命科学交叉学院执行院长殷平教授主持。

研讨会现场(生命科学交叉学院 供图)

论坛开始,殷平首先介绍了有关背景,鼓励参会教师面向国家粮食安全、绿色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玉米全价值利用与转化”全产业链,组建跨学科交叉团队,开展创新研究,加大人才引育,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改革,促进学科和产业共同发展。

8名报告人围绕主题,分别介绍了相关研究进展与思考。化学学院院长曹菲菲教授提出,钠离子电池是锂电的有效补充,生物质硬碳是极具应用前景的钠电负极材料。该团队破解了硬碳制备成本高、微观结构难调控等难题,为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储能应用及玉米穗轴高效利用提供有益探索。植科院王意东教授聚焦于黑水虻高效转化玉米秸秆的路径探索,阐释了通过粉碎、碱处理、添加产纤维素酶菌等预处理方式,并结合黄粉虫协同转化及合理的营养搭配,可以提升黑水虻对玉米秸秆的转化率,为玉米秸秆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生科院郑龙玉副教授提出利用昆虫联合与微生物协同降解技术,通过食性互补的不同昆虫与复合菌剂分步处理,将秸秆木质纤维素高效转化为优质昆虫蛋白,为农业资源循环与降低饲用蛋白进口依赖提供新路径。信息学院黄小罗教授分析了非粮生物质转化市场应用前景,以及原料复杂、预处理糖化难、五碳糖代谢困难等问题,重点阐述了五碳糖代谢合成生物解决路径。生科院彭楠教授讲述了预处理糖化、菌种发酵、产品定位的基本流程,介绍了已掌握的自主基因编辑菌种培育工具、高纤维原料发酵等技术基础,此研究为微生物替代蛋白产业化提供新路径。工学院李强教授阐述了我国秸秆处理当前面临的现实困境与挑战,并提出生物降解地膜产业化路径。生科院曲戈教授提出通过理性设计改造烟草体内类胡萝卜素合酶实现作物改良的前期基础,将新酶设计技术应用于玉米固碳酶改造。张宇琛教授介绍了前期已实现后修饰多肽分子的合成生物学制造与高效挖掘,并围绕蛋白增产与玉米芯利用提出三大研究设想,为玉米全价值利用产业链提供新路径。与会人员就玉米全价值利用的途径和应用前景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建立常态化的交流研讨机制。

发展规划部部长程华东、人力资源部部长朱正宁、本科生院实践教学管理处处长成协设、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重大项目管理处处长杨毅、湖北洪山实验室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陈柳等相继发言,就强化系统观念和链式思维、深入产业一线寻找真问题、开展颠覆性创新、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项目制改革、对接国家重大项目任务等方面提出建议。

校长严建兵讲话生命科学交叉学院 供图

严建兵校长最后总结讲话,他充分肯定了开展学科交叉论坛的意义,建议周期性、常态化开展此类活动。他分析了玉米全价值利用与转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从底层逻辑阐释了氮的作用机制和转化路径,提出如何减少中间过程提高氮的转化效率、如何充分认识氮的作用以促进碳氮固定协同调控等科学命题。他建议科研团队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蛋白质短缺问题,通过研究学科发展史,在科学研究中找准产业问题和背后的科学问题、技术问题,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另辟蹊径开展创新研究。他强调,一是要围绕玉米全价值利用核心应用场景,以需定研找准方向。要深刻理解应用场景驱动在交叉学科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围绕产业卡点开展学科布局和科研攻关,打破“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壁垒,通过“问题牵引-全链条布局-范式创新”路径,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快速转化。二是要深刻理解学科发展内涵,找准科技创新发力点。要充分把握学科新赛道发展机遇,聚焦产业一线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构建“理论-技术-产品”建设体系,将短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相结合,通过作物高附加值利用的生物智造技术难点攻关构建战略布局,开拓农业发展新方向。三是要不忘初心,突出农业特色,整合各方资源,做好战略布局谋划,推动玉米全产业链“产业上中下游串联+多学科并联”的团队建设模式,强化与企业、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边研究、边开发、边应用、边迭代,缩短“理论突破-产品创制”距离,为农业现代化贡献新的更大的华农力量。

与会人员留影(生命科学交叉学院 供图)


审核人:唐铁军 殷平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