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
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叶志彪谈“大国种业”,师生共寻蔬菜奥秘

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柳伊凡)9月22日上午,“大国种业”核心通识课第四讲在农业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B座报告厅开讲。我校园艺林学学院叶志彪教授以“蔬菜—绿色健康的生活”为主题进行课程讲授,与师生共同探寻蔬菜的奥秘。

“什么是蔬菜?我们为什么要吃蔬菜?”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关系着基本的民生。叶志彪谈到:“我国蔬菜生产已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及优势产区,在解决城乡居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蔬菜大产业的发展源头实际上是品种和种业。”

叶志彪阐述了我国蔬菜种业的发展现状与困境:“从我国实际来看,大宗蔬菜种子以国产为主,自主选育品种占87%,但部分蔬菜仍需依赖国外种子,如菠菜、胡萝卜、番茄(高端品种)等。而国外蔬菜育种历史较久,育种资源丰富且技术先进。相比较而言,我国种质资源数量不足、鉴定发掘不深,育种技术以单项技术多,集成应用少,存在较明显的差距。”

“蔬菜种业翻身仗怎么打?”叶志彪向以番茄育种为例,重点向同学们介绍了我校番茄研究团队深耕30余年,突破我国番茄产业困境,取得的优异成绩的事迹。他表示,团队成就可大致概括为四点:一是创建了我国第一例批准“商品化生产”作物。团队通过抑制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的生成,创建了我国第一例批准“可商品化生产”农作物“华番1号”,为我国果蔬耐贮藏改良提供了范例。

二是在番茄基础生物学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番茄产量研究方面,团队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对27个株型相关产量性状进行了系统的高通量遗传解析,鉴定到了129个与产量性状关联的位点,其中25个产量相关性状对应的51个位点受到人工选择,揭示了番茄株型相关产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在番茄品质研究方面,团队利用277份包含野生和驯化改良番茄材料的多样性群体,对花药长度和雌蕊长度进行量化,克隆了影响番茄自花授粉及花柱伸长的基因SE3.1,有助于提高坐果率和品质,实现了番茄产量和品质协同调控;在番茄抗性研究方面,团队鉴定了番茄青枯病抗性主效位点Bwr12、揭示并确定了以Wo-H-ZFP6三聚体为核心的多细胞茸毛调控机理,为进一步利用多毛性状培育抗虫番茄品种奠定了关键基础;在番茄品种研究方面,团队克隆到多个颜色及功能成分(类胡萝卜素)的调控基因,发现SGR1缺失突变后形成番茄gf突变体,该突变体富含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可用于高番茄红素番茄新品种的培育。

三是在番茄分子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创新应用。团队率先开发出番茄红、粉果种质的鉴定标记,研发了抗病、品质、产量和果实大小等性状检测的分子标记 ,共计88 个,并自主研发Tom50、Tom1K、Tom50K三套番茄高通量检测技术,其中TOM50K芯片可在品种定向改良、基因定位等10个方面进行应用。

四是在新品种培育和应用方面推广成效显著。在克隆65个基因的基础上,团队利用高效的分子育种技术,育成了聚合多种抗性、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如“华番1号”“华番3号”“华番201”“华番202”,以及口感型番茄新品种“华番倍味美”、大红果番茄品种“华番粉亮”、水果型番茄品种“华番黄圣樱”;通过与企业合作,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成 “金棚8号”“汉诺威8号”“喜来乐”等品种;利用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创建了多个性状优良的番茄材料,加快了基础研究成果向突破性新品种转化的速度。

最后,叶志彪谈到:“种子是集成智慧的‘芯片’,只有振兴种业,我们国家才能由大国向强国迈进。而育种也是一项创造生命与希望的使命,希望同学们成为兼具全球视野与服务全球能力的育种人,不忘初心,不辱使命。”

审核人:肖湘平

 

 

收起 展开

最近新闻

单周单篇点击量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