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襄阳,暑气正盛,而襄阳书院的田间地头与实验室里,一场为期3周的研究生新生夏令营更显火热。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师生们跳出传统课堂,以泥土为课本、以实践为笔,在生产一线书写下知识与成长的故事,留下了一段段难忘的集体记忆。
一个“总策划”:感动藏在每一个协作瞬间里

团队教师研讨夏令营
作为此次夏令营的全程组织者,高春辉老师从六月份就开始联系各方筹备。“书院的支持太给力了!” 提及筹备过程,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关桓达院长、李伟书记大力支持,王君老师把食宿安排得妥妥当当,活动需要场地谢书山老师马上落实,上课教室熊浪老师积极协调……”开营前几天,高老师携先遣队提前进驻书院调研踩点时,发现还缺少一些必要的试剂、仪器,“已入驻的棉花、玉米等团队的谢周丽、陈庚申、李朝霞等老师二话不说就借给我们……”,他说,“在书院的每一天都在感受着大家庭的温暖!”

高春辉老师在为同学们讲授实践课程
谈及夏令营的创办初衷,高老师介绍,这源于资源与环境学院蔡鹏教授“一线育人”的理念——“要让研究生新生在田间‘摸爬滚打’,亲身体会科研不是纸上谈兵”。而他自己在南洋理工大学“SCELSE Summer Course”暑期学校研修的经历,以及兄弟院校沈其荣院士LorMe团队“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培养模式的四年实践,都让这场夏令营的举办思路逐渐清晰。

峪山基地实验田,同学们进行土壤剖面调查

汉江边某玉米地,渠晨晨老师在土壤剖面前为大家讲解土壤发育过程

汉江堤坝边的现场教学
在蔡鹏和高春辉的一致努力下,他们还组织了黄巧云、渠晨晨、吴一超、戴珂和王创等老师的学生团队,一起开展夏令营,致力于培养研究生新生掌握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并面向一线开展实习实践和实训工作。除了襄阳书院,他们的足迹遍及黄集基地、峪山基地、老河口基地;除了学习交流,还有实验和田间实践;除了学业知识,还有参观、球赛、歌会和师生运动会,整个夏令营丰富而多彩。
最让他动容的,是学生们的韧劲:有同学身体不适仍坚持田间实验,挖土壤剖面时,从耕作层一直挖到近1米深,耕作层、犁底层、氧化还原层清晰可见。“这群孩子像‘十八罗汉’一样拼,让我看到了科研人该有的执着与热爱!”
一名“小老师”:“双重身份”里的成长加速度
“既是营员又是组织者,这个夏天忙并快乐着!” 资源与环境学院2023级学生张睿,是此次夏令营筹委会的负责人,回忆这段经历,她的语气里满是成就感。

魏文凭博士在给同学们演示分子生物学实验
作为营员,她跟着新生一起再学理论知识:“老师们讲课像搭大楼,从地基开始一步步教我们建框架,特别扎实。” 她还主动当起“小老师”,分享AI工具在科研中的应用技巧,帮同学们掌握高效科研 “新武器”。实验课上,从土壤农化分析到微流控芯片制作,从田间采样到实验室操作,她和营员助教们分工协作,“原本陌生的同学,一起动手做实验后,隔阂全没了,就像给知识大楼一起添砖加瓦”。
作为筹委会负责人之一,从前期联系新生、协调实验室与宿舍,到开营后处理生活设施故障、补充实验试剂,再到组织“生物膜杯”羽毛球赛,每一件事她都亲力亲为。“有次实验试剂突然不够,我和助教跑了好几个地方才准备齐全,虽然累,但看到营员们顺利开展实验,就觉得值了!”
野外实训的日子更让她难忘:跟着老师在鱼梁洲挖土壤采样,在农夫山泉车间看“丹江口水库水变成瓶装水”,登武当山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每一幕都像电影片段,刻在脑子里了”。还有难忘的是老师们的支持,清楚地记得高老师、渠老师等数十天连轴转,为了夏令营教学不辞辛劳来回奔波……
一个“老华农人”:犹记那碗田埂上的牛肉面
“挖完土壤剖面,老师开车买来襄阳牛肉面,我们一群人坐在田埂上吃,那香味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 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冯王福临,本科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这次夏令营让他对科研有了全新认识。
那天清晨6点,他和其他男生冒着雨后泥泞,一起去基地挖土壤剖面。“刚开始怕累,可大家一起使劲,你递工具我铲土,不知不觉就完成了,特别有成就感。”这段经历也让他收获满满:听蔡鹏教授“三重对话”讲座,学会把抽象的研究方法论转化为实践指南;在实验室亲手操作微流控芯片制作,科研自信心大幅提升;野外考察时和不同专业同学组队,“才明白科研不是单打独斗,集体智慧太重要了”。

清风送爽、小雨纷纷,师生在博园食堂屋檐下举行户外歌会(以上图片由资源与环境学院提供)
“襄阳书院的住宿和教学条件都超赞,傍晚的晚风特别舒服,唯一的‘遗憾’就是牛肉面没吃够!”他笑着说。
一颗“执着心”:从 “迷茫” 到 “笃定”
“来之前对研究生生活很迷茫,现在心里终于有谱了!”来自河北邯郸的徐世宁,本科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如今是华中农业大学土壤学专业的研究生新生,这场夏令营让她彻底吃了一颗“定心丸”。

二教104,师生在专心听讲
听学术汇报时,她摸清了课题组的研究方向,对未来几年的学习有了清晰规划;跟着师兄师姐学习R语言、Zotero文献管理工具,“科研武器库”里多了不少新装备;更重要的是,她的心态悄悄转变:“从以前‘等着老师教’,变成现在‘想着主动探索’,终于明白研究生要做‘知识创造者’。”
破冰活动和校园参观也帮她快速融入:“以前对学校很陌生,现在熟悉了教学楼、实验室,还认识了很多同学,归属感满满。”
最让她难忘的,是登武当山的经历:“楼梯又长又陡,我好几次想放弃,多亏同伴一直鼓励,最后登顶看到美景时,觉得所有坚持都值了!”而丹江口大坝的磅礴气势,更让她震撼:“站在大坝上俯瞰水库和城区,才懂什么叫‘水利工程的力量’,也更明白我们研究土壤、保护资源的意义。”
“襄阳古城有历史味,鱼梁洲风景美,红糖饼超好吃,这趟夏令营真没白来!”徐世宁说。

校长严建兵看望慰问夏令营师生(记者 川竹 摄)
这个夏天,襄阳书院的泥土香、实验室的仪器声、师生们的笑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成长乐章。从组织者到营员,每个人都在实践中收获知识、锤炼能力,更找到了科研与热爱的方向。这场“接地气”的夏令营,不仅是一次科研启蒙,更成为师生们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盛夏记忆。
(本文作者系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