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文韬 康凡)近日,生命科学交叉学院执行院长殷平教授为2023级、2024级英才班学生作专题报告,详细讲解英才班培养方案改革背景、目标及实施路径。
殷平谈到,当下全球科技竞争愈发激烈,我国在芯片、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关键领域正遭遇技术封锁困境。为有效应对这些挑战,此次英才班改革紧紧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项目驱动、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创新模式,致力提升学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殷平教授为同学们介绍英才班培养体系改革背景 (杨文韬 摄)
“项目牵引”重构培养体系
殷平提出,改革突破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带动课程”的路径。他以农业生物重大生命过程与底盘技术、重要动植物数智育种、替代蛋白合成与智造攻关方向为例,提出学生入学即参与真实科研项目,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反向驱动课程学习,强化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研究能力。“比如替代蛋白研究,学生需从玉米蛋白含量提升、氨基酸平衡设计等具体问题出发,自主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教师团队则提供跨学科指导。”这种模式使知识获取与科研实践深度融合,培养“知行合一”的创新能力。
学科交叉平台支撑创新
为保障改革实施,生命科学交叉学院计划构建“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首先是硬件平台,学院将在洪山实验室六楼打造智慧研讨室、人工智能实验室、交叉实验室等一体化空间,学生可自主开展创新实验。在课程模块设计中,英才班将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整合为“基础+进阶”模块化课程,融入AI辅助蛋白设计、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内容,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而高水平的导师团队也是本次改革的坚实基础,学院会组建由院士领衔、跨学科教师参与的学科交叉团队,实行导师组指导,保障学术深度、强化科研能力。

殷平教授为同学们介绍洪山实验室平台设施 (杨文韬 摄)
“三个更”定义培养标准
殷平老师以“更快、更强、更高”概括了改革目标。成才更快即通过本博贯通、弹性学制设计,让优秀学生提前2-3年完成学业。能力更强则是强调AI技术全流程应用,要求学生掌握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等工具,提升科研效率。视野更高体现在与全球顶尖实验室深度合作,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强化归属感与内驱力
针对学生关注的归属感问题,殷平也提出了多项举措,包括筹办跨年级学术沙龙、定期举办师生交流活动等;优化宿舍与学习空间布局,打造“学在一块、住在一块”的学习社区。“真正的归属感源于对目标的认同”,他鼓励学生以高标准自我要求,在解决重大科学问题中实现个人价值。
据悉,此次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着智慧研讨室、交叉实验室等空间陆续启用,华中农业大学正以制度创新、平台支撑、文化浸润的三维驱动,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华农模式”。
审核:唐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