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新闻网讯(通讯员 邵晋辉)9月9日上午,庆祝第41个教师节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座谈会在学生综合服务楼218会议室召开。来自各学院的15名研究生导师代表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谱写强国建设华章”的主题,畅谈作为研究生导师的使命、感悟与实践经验,副校长杨少波出席,会议由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程运江主持。
弘扬教育家精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是研究生导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基石。经济管理学院毛海欧在研究生科研训练中,注重厚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种子,聚焦大国博弈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经济面临的挑战,引导研究生研究关乎“菜篮子”“钱袋子”的民生问题,从而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价值。工学院夏俊芳老师即将迎来从教第37个教师节,她认为导师应当将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用心用情履行好立德树人职责。公共管理学院曾晨提出,导师当以仁爱之心关心关爱学生,以躬耕之行给学生树立榜样,以奋进创新之志推动师生共同进步。化学学院胡先文强调,导师须具备教育家情怀,努力成为学生思想进步的引路人、学问提升的开路人、幸福人生的铺路人。外国语学院李敏锐表示,学校以“狮山大先生”为代表的优秀老师们为学生构建了极具幸福感的成长环境,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自信自爱的杰出人才。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三位一体”系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研究生导师培育时代英才的实践路径。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苏超以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为例,以解决大豆增产难题为目标,带领学生深入大豆主产区生产实践一线,将基础研究和产业需求紧密联系,积极响应国家急需。动科动医学院谢书宇深度参与生物科技等领域多个战略研究报告的撰写,提出导师应当持续提升专业理论素养、深化行业认知,通过多元产业实践场景与学科交叉路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李一博以水稻抗高温研究为案例,分享了课题组围绕一个重大产业问题,依托一个重大攻关项目,培养一批一流人才的实践与思考。资源与环境学院冯娇带领研究生开展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将学生个人课题融入国家绿色发展战略全局,助力学生筑牢专业自信、强化科研使命感。食品科学技术学院侯焘主动顺应时代之变,探索推进食品科学与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的学科交叉研究,参与团队项目制人才培养改革,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持续提升导育能力,培育新型导学关系是研究生导师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的关键举措。园艺林学学院丁寄花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志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文献阅读等系统组织科研训练,强化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水产学院沈建忠师承“狮山大先生”易伯鲁教授,分享了老师74岁高龄仍亲力亲为指导学生的故事,提出作为导师要紧盯关键培养环节,注重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文法学院乔同舟认为原创研究需要依托第一手资料,通过系统阅读与实地调研帮助社会科学研究生建立学术思维、获取真实信息。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晓慧介绍了学院组织联合读书会的实践经验,依托导师组集体指导,促进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信息学院刘世超将规范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建立行为准则与通用技能入门指南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实验室,并结合个人发展需求定制培养方案,实现师生发展同向同行。
副校长杨少波向与会导师致以节日问候,并对导师们在研究生课程建设、服务保障和发展支持等方面提出的建议表示感谢。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好的老师会让学生感恩一辈子,作为导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履行好神圣使命;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张背景下,学校1400余名导师承担了14000余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职责,是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他强调,导师要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加强研究生德育教育,育人先育德,导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非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注重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聚焦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落实分类培养,找准科学问题和产业问题,积极投身“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强化研究生学术规范训练,将学术诚信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审核人 马华力